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总复习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三、十年文革
四、两年徘徊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转折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十四大
“南方谈话”
1992
现代化建设
新阶段
(改革开放
步入新阶段)
一、过渡时期
二、曲折发展十年
(十年探索时期)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013
十八届三中全会
第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知识体系构建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二、探索与失误
(1956-1966年)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文革”十年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中、美、苏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减少一半多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
(1)背景: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原因:
——建国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概况: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3)措施: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营经济
性质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手段
把官僚资本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企业,恢复发展生产。同时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资产
作用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措施
a.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打击投机商
b.将全国主要财经经济由中央集中统
一管理,解决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现象
成果
a.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b.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
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到1950年上
半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
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营经济
1949年,上海解
放后,投机商人
挑起了“银元之
战”,拒绝用人
民币,进行黄金、银元投机倒把活动,挑起“银元之战”。上海金银价格飞涨。图为一九四九年六月,上海军管会查封证券交易所
目的
调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性,以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
经济的根本好转
原则
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即公私兼
顾,劳资两利,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
得到恢复和发展
C.合理调整工商业
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营经济
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农村
城市
C.合理调整工商业
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营经济
D.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3)措施:
到1952年,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结果:
(5)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1956年底
1)方针政策的指导(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
①特点: 建设 与 改造并举
②内容: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大改造
(即一化三改)
③实质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同步进行
(1)基本任务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重工业占工农业生产比例
阅读思考: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的什么问题?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
(2)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迫切需要
(3)当时中国工业化主要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4)近代重工业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原因是什么?
分布特点:东北地区
(2)成就: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使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
(1)基本任务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方针路线的指导(1953)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等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
①内容:三大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形式)
合作社实现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和社员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耕畜、大中型农机具则按合理价格由社收买,或为集体财产。社员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木、家畜、家禽、小农具以及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属社员私有。
1).方针路线的指导(1953)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材料: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思考: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一:个体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原因二:苏联模式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1956年底
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
①内容:三大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形式)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形式)
资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形式)
(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
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对资本家分配利润的办法是“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5%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改造前性质
改造后性质
★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农业
手工业
工商业
个体农民私有制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
有制(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
商业
个体经济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
①内容:三大改造
②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评价
农业--参加合作社(形式)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形式)
资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形式)
③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完成
意义: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存在问题:
过急、过快、单一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C
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是:( )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B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C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18.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D
(一)成功的探索
二 、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
2)内容:
1)背景:
材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现在应当破除对于苏联和斯大林的迷信了,应当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当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道路了。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一)成功的探索
二 、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
2)内容:
3)意义: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背景:
主要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VS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一)成功的探索
(1)背景:
(2)内容
二 、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
2、中共八大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主要任务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意义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提出:
内容: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毛泽东
“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  “踏翻地球顶破天。”(群众)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口号
2、大跃进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土豆120万斤
你相信吗?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内容就知道……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这能算大跃进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七○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
2、大跃进
(1)原因: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①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思想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急于赶英超美;
②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③根源:“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2)表现:
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农产量“放卫星”
(3)特征: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4)影响:
材料二: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而农业下降22.8%。……工业内部各部门,钢铁工业生产挤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材料一: 1958年,中央号召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工厂、学校、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日夜苦战。……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材料三:1958年大炼钢铁,煤炭紧缺,就砍树烧炭,全国砍伐成风,森林遭殃。四川省50年代初期,森林覆盖率近40%,大炼钢铁之后,全省森林覆盖率跌至9%,达历史最低。
请思考:“大跃进”造成怎样的影响?
2、大跃进
(1)原因:
(2)表现:
大炼钢铁和农产量放卫星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5)认识:
主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
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特征: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4)影响:
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
严重破坏环境(乱砍乱伐,水土流失)。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
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表现:
“一大二公”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3)实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
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表现:
“一大二公”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3)实质:
生产关系的盲目变革(超越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要适应。
超越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教训:
(4)影响:
特征:
共产风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
①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②“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③造成了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2、大跃进
1、总路线
(1)原 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3)成 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成功的探索)
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
包头钢铁基地
武汉钢铁基地
1964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
兰新铁路
包兰铁路
(四)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
大庆油田
(1)基础工业建设:

(2)交通建设:

(3)能源建设:
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
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四)国民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
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
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论十大关系》1956
1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2
3
4
5
6
练出高分
A
练出高分
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
C
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D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以下材料反映了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为什么会这样?
1、原因: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陈晓卿《百年中国》
1、原因: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②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1、原因:
2、表现:
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2)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①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
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力整顿。
66-----71----73-----75------76
爆发
周恩来恢复调整
邓小平全面整顿
结束
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
复苏
回升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
国民经济收到严重影响
年代
工农业生产总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1956-1976年的中国经济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周恩来(71-73)
邓小平(75)
总结: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⑸抓住发展机遇。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三、十年文革
四、两年徘徊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转折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十四大
“南方谈话”
1992
现代化建设
新阶段
(改革开放
步入新阶段)
一、过渡时期
二、曲折发展十年
(十年探索时期)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013
十八届三中全会
知识体系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1976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2、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3、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走进新时代
1978--
第3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手段?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
1978年,2亿农民平均年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到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
——摘自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相关报表
贫穷的中国农村
视点二:史学家记录的中国城镇
天津市: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41.5元。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
困窘的中国城市
2、背景:
1、召开:1978年12月
“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在根本思想上清理“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