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总复习

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_____
_______;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苏维
埃政权
(2)措施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3)特点:兼有“战时”和_____________两种特色。
(4)评价: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证苏维埃政权
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损害了___________,不
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共产主义”
农民的利益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余粮收集制
租让
商品
交换
实物分配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问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一次严重的失误。对此你如何认识?
提示:这种看法片面。它在当时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坚持这种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措施,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问题2: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实际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说法正确吗?
提示:不正确。新经济政策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3)___________被取消,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2.经济举措
(1)工业政策:_______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
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
新经济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单一的公有制
3.积极作用
(1)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_________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两个_________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
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
(3)苏联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为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
物质基础。
市场经济
五年计划
反法西斯战争
4.严重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缓慢。
(2)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3)长期的_________,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4)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
一个重要原因。
计划指令
计划经济体制
问题1:有人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是错误的。这种看法正确吗?
提示:不正确。苏联在当时情况下,实行农业集体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要措施;只是牺牲轻工业和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不能完全否定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
问题2: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错误的,它在历史上没有发挥过良好的作用。对此你如何认识?
提示:这种说法片面。该体制在当时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第二次大世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___________的
消极影响日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
农业集体化
(2)措施
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
管理权
(3)结果:其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局面。
(2)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
_________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
管理;重点发展_______,特别是军事工业。
(3)结果:其改革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实力,但是与美国大搞___
_______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
滞时期。
国营企业
重工业

备竞赛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下
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
(2)措施:经济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_______
___,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
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___________,个体
劳动者和合作社发展迅速;企业实行___________,开始出现
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3)结果:其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
_________,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行政命

所有制结构
租赁和承包
政治领域
问题: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这种看法正确吗?
提示:不正确。前两次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并没有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工农联盟。
● 斯大林模式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但也具有很多弊端,成为后来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改革是一次突破斯大林模式不成功的尝试;勃列日涅夫改革,导致苏联的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从经济改革后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苏联解体。
主题 1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探究1: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相比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变化?对此如何认识?
提示:(1)表明列宁等人及时调整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在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变”在农业、工业、商业政策调整上,放弃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策略。
(2)实施新经济政策不会改变苏俄(联)的社会性质,这是因为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过渡到社会主义。
材料二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探究2:材料中列宁所说“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说明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后产生的积极效果。列宁所说的“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含义是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互动探究】
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放弃了社会主义,恢复了资本主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如何理解?
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特点、历史作用
1.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历史作用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备选要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主题 2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探究1:材料所说的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的观点正确吗?
提示:(1)不同:西方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苏联首先发展重工业。
(2)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探究2: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什么特点?这种做法有何影响?
提示:(1)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具有以掠夺农业来确保工业化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2)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互动探究】
历史学家评论斯大林的工业化说:“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提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斯大林理论上反对将农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附属,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2)斯大林牺牲农业的做法,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了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但是以农业补工业的做法,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不协调,是不可取的。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
1.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2.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教训
1.表现
(1)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4)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教训
(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备选要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共同背景及侧重点的不同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战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2.侧重点
(1)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戈尔巴乔夫则是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后来又过快地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高频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2012·江苏单科·T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选D。“1921年开春以来”“改良主义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正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2.(2011·海南单科·T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解析】选D。抓住题干中“利用资本主义”这一重要信息,结合所学判断,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3.(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选B。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实行了余粮收集制,故B正确。
高频点2 斯大林模式及战后经济改革
1.(2012·广东文综)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选C。1922年苏联成立,A、B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而“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其有合理之处,C正确。
2.(2011·江苏单科·T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选D。解答本题应结合材料数据所反映的现象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分析备选项。材料数据反映了苏联农产品价格低,工业品价格高的现象,A从材料不能反映出来,可以排除。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产品供给不足,故B不符合题意。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不符合题意。苏联的农业发展是为工业化服务的,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低,损害农民的利益。故答案为D。
3.(2010·江苏单科·T2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从三幅苏联20世纪前期的海报切入,体现能力立
意,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比较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中第一问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
新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第二问考查比较能力,可以从所
有制形式、内容、特点、效果等角度进行比较;第三问考查评
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根据题意,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效果两
个方面全面评价。第(2)题第一问图③的标题为纺织工业,属
于轻工业,实际上,斯大林模式下,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政策,所以图③所含信息不准确;第二问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鉴别能力,学生要运用去伪存真的选用史料的基本方法,另外,学生要注意海报是一种宣传工具,是宣传者个人主观认识的产物,具有较强的主观倾向性。
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新经济政策中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斯大林工业化政策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1.(2012·福建文综·T22)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解析】选C。整理表格信息可以发现,苏联粮食产量在表中所列三个历史阶段中是逐次减少的。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从1927年开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的方式来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导致粮食产量的降低。
2.(2010·北京文综·T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选D。本题以苏联1971年政府报告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准确理解把握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时间:1971年,政策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所以D正确。A、B、C应该是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进行的经济改革。
1.(2013·南京模拟)某学者把苏俄(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B。迁移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分析可知,“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是指斯大林体制,故选B。
2.(2013·金陵中学期中)20世纪70年代,苏联生产的家电产品质量非常低劣,电视机爆炸的事件经常发生,以致当时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该送给敌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B.苏联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C.“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D.苏联科技水平低下
【解析】选C。材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苏联轻工业水平比较落后,主要是由于在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所致,故选C。
3.(2013·惠州模拟)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选择D。
4.(2013·南京模拟)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注意材料关键信息,“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
“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这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和影响。斯大林时期还未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赫鲁晓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没有如此激烈,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形势更加严重,远不是“逐渐暴露出了危机”,故排除A、B、D。
5.(2013·江西师大附中模拟)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6.(2013·南通一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积极健康的农业政策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之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1922年5月2日,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再次颁布法令,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在三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政府得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美)《农业调整法》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两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国会)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