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总复习

高中历史必修2公开课《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2公开课《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公开课《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公开课《第七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必 修 二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目 标 定 位
方法警示探究
基 础 攻 关
考 点 突 破
课 时 作 业
技 能 提 升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②军事上: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③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______________。
④分配: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①积极: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余粮收集制
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_______________”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以_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②工业: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___________。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战时共产主义
粮食税
商品交换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②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③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①工业政策:优先发展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农业政策:推行______________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3)评价:
①功绩: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____________;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农业和________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_________的一个重要原因。

工业化
轻工业
苏联解体
[学法引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
2.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二、四”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二战后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
②赫鲁晓夫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
(2)内容:
①农业方面:实行________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________。
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中央企业的________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________。
斯大林模式
收购
玉米
管理权
物质利益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______________。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苏联的____________,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经营自主权
重工业
(2)结果:
①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________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停滞
(2)内容:
①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________计划指标。
②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改革重点转向______________,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指导性
政治改革
[学法引领]
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归纳为“三、二、一”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3.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适应当时苏俄生产力的发展。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1922年,俄国一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余粮可以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
1922年,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到市场上销售。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并不是自产生之日起就阻碍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共同点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化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是两国都面临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重工业的基础都比较薄弱的局面。
5.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据材料一列宁是如何调整向社会主义过渡策略的?其特点与实质如何?
提示:列宁等人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其特点和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材料二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下卷
2.斯大林论述的工业化道路有何特点?与西方工业化有何不同?
提示:斯大林主张苏联的工业化首先发展重工业,是保卫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与西方工业化首先从轻工业开始不同。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3.材料三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这对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提示:(1)材料认为斯大林是反对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但实际苏联恰是实行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2)这种政策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一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的“两面性”。
提示:(1)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苏联留下什么?苏联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2.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提示:(1)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2)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入误区;(3)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
3.从苏联经济改革中你能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提示:(1)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4)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6)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
史论结合型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1)一审题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提炼出主题,把握材料的核心。
(2)二看设问,透彻理解求答语,如“直接证据”“一手材料”“历史叙述”“历史评价”“显著特点”等。
(3)三阅选项,仔细阅读各选项,结合题意,联系所学的有关基础知识,逐一对选项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排除叙述有误的、与题意吻合度差距较大的。综合思考材料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是否有以偏概全、偷梁换柱、混淆因果关系等现象,在严谨的分析中作出判断,选出最准确、最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解析] 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也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答案] B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判断,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代,对斯大林体制虽有触及,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报告内容所证实。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