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3.宋明理学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 3.宋明理学

  • 格式:  PPT
  • 大小:  1.25M    26张
  • 时间:  2016-09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宋明理学》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宋明理学》PPT课件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宋明理学》PPT课件免费下载
专题一 第三节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魏晋: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并遭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2)唐代: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的先声;
(3)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2.基本含义: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是儒道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二、理学的创立与发展:
1.思想来源:
一天,杨时同游酢一起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2、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伦理观:
政治思想:
理气关系论,先有理后有气(客观唯心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道统论”、“正君心”
4、评价: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3、成就:
1、理论来源:
二程+张载
(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理学修养论:
“格物致知”
“理直气壮”
1、陆九渊(南宋):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2、王守仁(明代)
心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
伦理观:
良知就是本心,心即理,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 。
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朱熹
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仁是终极源泉,三纲五常正君心,格物致知
理学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其思想作为官方儒学,影响深远
陆九渊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
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学的集大成者
理学家们都强调修身,注重社会伦理规范,主张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2、 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3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人们思想
4、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这样的社会是变相的妇女屠宰场。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
(1) 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
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
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到了积极作用(长幼
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在今天……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理学在今天……
文化的新生,
需要向传统致意!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西南旱情,“捐一瓶水,献一份爱”
节约一滴水?
熄灯一小时?
草稿纸的正反面使用?
……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THE END!回去请预习第4课。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佛教兴盛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父子关系》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孝 —— 儒家
孝 ,天理 ——理学
材料三: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
2、理气关系论(世界本原):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1、“理”指什么:
朱熹认为“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对个人而言,就是人性、修养。
理先于气,理是世界的本原。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四: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3、伦理观:
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材料五: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格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4、理学修养论:
“格物致知”(学习、实践) (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5、社会政治理论:
“道统论”、“正君心”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通过格物渠水清澈,活水有源头,致知读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源头.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者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心即理”
(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发明本心”
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传习录》上

心领神会 心烦意乱 心直口快 心想事成 心安理得 心平气和 心猿意马 心有灵犀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思想核心:“致良知”
为了遏止伪善的流行,王守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
《赏花》
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子说:“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
世界本原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