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创《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创《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创《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创《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创《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创《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创《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创《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免费下载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汉武帝



宋明 明清
儒家思想的发展:
兴起
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正统
高潮----理学
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
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
战国时期受冷落
秦朝遭受压制
西汉时期独尊
魏晋南北朝:危机
宋明时期:理学是儒学主流,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明清:遭到批判
维新变法时期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
百家争鸣
单元总体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演变
背景:
诸子:
百家:
春秋战国形成
汉代成为正统
宋明发展为理学
明清新发展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第一讲 百家争鸣
重温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分解: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2.把握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百家争鸣的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社会大变革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仁”和“礼”;提出“德治”;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全面发展)
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君舟民水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逍遥
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法治),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
“兼爱”“非攻” “节俭”;认识论、逻辑学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探究延伸】
2.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
韩非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战国——秦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注:历史学家一般把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特点概括为“外儒内法”]
3.韩非与法家
【延伸阅读】
3.课堂探究: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4.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庄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三、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
“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古为今用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考点命题研究
1.考查频率和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属于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考查角度和能力:试题形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引用原始史料,考查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二是设置一种情境,考查对相似思想的比较能力和认识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并能区别各家思想的主要不同。 二要尽量多接触有关诸子百家思想的原始史料,并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三要对相关试题多加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
1.(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点击高考
【解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由此排除②。
C
(2012·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D
点击高考
(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C
点击高考
1、(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B
2、(2010山东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B
3、(2010浙江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C.不以人助天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C
(2013·江苏单科·21)(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考点】儒家思想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据材料信息归结根本:孝弟(悌)也。其余思想主张可从治国理论上归结。第(2)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二主要从家族、宗族、乡里关系上归结。
【答案】(1)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3分)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分)
汉武帝
董仲舒
第二讲 汉代儒学
重温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分解:了解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掌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途径等史实。
复习提问:
1.百家争鸣的背景
2.百家争鸣的表现:儒、墨、道、法代表人物及主张
3.百家争鸣的影响
汉代儒学
背景:“焚书坑儒”批判
表现
罢黜百家
太学的出现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成为正统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纷呈;
秦朝:焚书坑儒, 死气沉沉。
(2)原因:战国未统一,学术氛围宽松。
秦朝巩固统一,思想走向专制。
一、 “焚书坑儒”批判(儒学兴起的背景)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探究4: 如何认识评价“焚书坑儒”?
(1)直接作用:有利于巩固秦朝刚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补充:“黄老之学”
对外 与匈奴“和亲”;
对内 轻徭 薄赋 ;
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
二、汉代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背景分析】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现实需要:

2)用人政策:

3)个人发挥: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重点阐释】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发挥?为什么会赢得汉武帝的认可?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重点阐释】
董仲舒像
2、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提示:(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成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的生命力。
(4)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探究1: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探究2、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为??
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上“肯定”: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上“启用”:启用儒学之士担任重要职务。
③思想上“垄断”: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汉武帝的尊儒的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排斥、打击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尊崇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二)太学的出现
2、影响:
1)对教育:
2)对社会风气:
3)对统治基础:
4)对政坛: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2、确立: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隋朝;
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依据教材概括)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知识小结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朝时期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逐渐复苏;
——正统思想;
儒学的发展
考点命题研究
1.考查频率和内容:本考点命题的几率相对较低,考查的角度主要表现为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儒学在西汉正统地位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考查角度和能力:本考点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董仲舒提出的新主张及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从能力上来看,一是考查对汉代儒学发展原因的理解能力,二是考查对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分析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准确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其目的,二要准确理解儒学发展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三要注意区别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点击高考
A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的是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都是在强调怎么达到这个度,扩大了材料的信息。所以只有A符合题意。
(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点击高考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等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君。因此,这位学者应该是董仲舒。韩非子、孟子分别是先秦时期法家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都与题干中的思想内容不吻合,故应排除A、B、D三项。
C
复习提问:
1.焚书坑儒的原因、实质、评价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3.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评价
4.太学创立的时间、意义
5、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内容、评价
第三讲 宋 明 理 学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重温课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江 南 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依据材料概括宋明理学兴起背景?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白马寺(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 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2、隋朝,儒、道、佛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4、儒家学者试图复兴儒学。
《三教图》(清·丁云鹏)
隋朝提出 “三教合一”,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在融合的趋势中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唐:韩愈与李翱——“先声”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孕育
“北宋五子”——开创
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北宋,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主要派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二、“理学”的形成
1、什么是理学?
2、理学代表人物及地位
理学的开创者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的理学体系

心学的创立者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2、程朱理学内容
A、世界观(理气论): “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气(核心)
B、伦理观(社会政治论): “天理” ,在社会中体现为伦理道德。存天理,灭人欲。
C、方法论(修养论):“格物致知”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
是此(气)。  ——《朱子语类》卷九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理学核心思想)
【读史明理】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二程遗书》卷二
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
已分也。 ——《四书章句集注》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理?” ——《四书章句集注》
理只是这一个,道理相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
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天理本质上是社会人伦之理(儒家道德规范)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二程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朱文公文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