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

  • 格式:  DOC
  • 大小:  49K    5页
  • 时间:  2016-1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3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归园田居(其一)
授课教师 章习友
地点 二中
时间 2008年10月23日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联系作者生平及其它诗文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分析评价作者的隐居行为。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设想】
本课从字面上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主旨也不难把握,但是它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诗味也很浓,所以在上课时我试图通过对本诗内涵的多侧面、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能透过字面去深入理解诗歌;再进一步联系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其它诗歌,从而理解陶渊明其人,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对本诗中的重点词句要进行解读,例如对“俗”“性”“误”“尘网”“恋”“思”“拙”等字词的深入体会,来挖掘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丰富情感,如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精神独立的向往追求等等。还要把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对意象,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并能把握诗人在写景过程中所传达出来的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对田园生活中的自得其乐等思想感情。
为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作者及课文内涵,在教学中我要联系作者身世、其它诗歌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从而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并重点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这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陶渊明不是逃避困难,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坚忍的方式来对抗黑暗,他的选择是勇敢的高尚的,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敬仰的,也为我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良好的心态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本课配乐朗诵)
一、导入新课:
从陶渊明的墓地导入:陶墓坐落在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坐北朝南,砖石结构。墓碑为三块碑石组成,并配以石柱,形如“山”碑头。中间碑上额镌“清风高节”四字,额下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字样,石刻《归去来兮辞》,左刻墓志。
(讲述:这是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是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这是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理解内容,鉴赏意境,把握主旨: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3、理解写景的句子,品味意境,分析田园诗的内容特点之一:侧重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的美丽自然,农家生活的质朴、闲适与自由。(暗合作者的一个称誉——“百世田园之主”)
4、理解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了解作者情感,把握诗歌主旨,分析田园诗的内容特点之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暗合作者的另一个称誉——“千古隐逸之宗”)
小结:当陶渊明真正“复得返自然”、抛弃了“功名利禄”之后,他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于是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在这里,没有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只有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的田园生活。
正如袁行霈所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探究: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归)
400年(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             (三年后归隐)
404年(40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
405年(41岁), 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很快辞职)
405年(41岁),任彭泽县令。                   (81天后辞归)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 陶逸?曾官至太守。(早死)
本性: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老子》《庄子》和儒家经书的研读,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3、小结:这十三年,是陶渊明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他的一腔热情化为一片冰水。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一个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所以,我们要感谢东晋社会,它没有让陶渊明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却造就了一块人格的丰碑!
 
四、拓展延伸:对陶渊明的评价
1、提出问题: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2、大家评价: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今天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施展才华,造福一方吧!
 
五、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