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免费下载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免费下载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碧水之月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妻子: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生活:惊魂未定 梦游缧绁(léi xiè)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猜猜他是谁?
走近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课前预习目标)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翻译课文。(课前预习目标)
3、品析简洁、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 教学难点)
4、体会理解作者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心境,学习他豁达从容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与苏轼共赏月色
解题----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g)
遂( )至 未寝( )
jiě
xìn
suì
qǐn
听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味
1、注意字音、停顿。

2、把握技巧,体会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qǐn)
(zǎo)
(xìnɡ)
(suì)
(jiě)
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大门,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高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

中庭。
想到
和,跟
于是
寻找
睡觉
一起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游览作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原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缺少像我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抒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苏轼和张怀民
夜游承天寺
贬谪的郁闷,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分析鉴赏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作者运用____的修辞,把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皎洁空灵的美妙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比喻
月色
积水空明
竹柏倒影
藻、荇交横
1.这几话句中哪两个字是点睛之笔?。 2.上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闲”?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闲人”
3.如何理解“闲人”二字?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遭贬谪的郁闷和人生的感慨。
所以,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赏月时的欣喜,
贬官后郁闷的心境,
自我解嘲的达观
透露出作者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
寺夜游
时间:10月12日
地点:承天寺
缘由:月色入户
同游者:张怀民
月光如积水、竹柏影如藻、荇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被贬的郁闷,人生的感慨
叙事
描写
抒情
情景交融
小结:
小结:苏轼惨遭“文字狱”,被贬黄州,心情抑郁,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乐观、旷达的心境和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3)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4)欣赏月下美景.
8.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
苏轼被贬,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9.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知识拓展
古人有不少咏月的佳句,你能写出哪些来?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祝:同学们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不给青春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