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9 鱼我所欲也《孟子》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19 鱼我所欲也《孟子》

  • 格式:  PPT
  • 大小:  575K    10张
  • 时间:  2015-11

《鱼我所欲也》复习ppt课件(10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鱼我所欲也》复习ppt课件(10页)
1.翻译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也不躲避.
鱼我所欲也
(6)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按要求填写句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4)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本文文字用鱼比喻 ,用熊掌比喻 ,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 。文中还把 和 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 更宝贵的东西,就是 ;也有比 更可怕的东西,即 。
4.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比喻论证的好处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述观点的?



舍生取义





不义
答:文章第一句从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然后作者用正反对比论述,最后用事例进一步论述观点。
5.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出这两个事例: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答:(1)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要有骨气. (2)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讲“礼仪”.(不能为了优厚俸禄而不讲“礼仪”)
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的道理。
答: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8.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答: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11.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答:赞扬的是这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
批评的是这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2.本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