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合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合集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 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 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 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 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 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 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 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 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 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 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 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
七、教学进度      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 课时 教学进度     第1周 ------  第4周 24课时
1、沁园春 雪 2课时 2、雨说 2课时   3、星星变奏曲1课时      4、外国诗两首2课时   出师表3课时5、乐业与敬业   3课时   6、纪念伏乐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2课时词五首   3课时      7、傅雷家书两则 2课时   8、致女儿的信 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课时        第5周 ------  第8周 15课时   
9、故乡 3课时   10、孤独之旅 1课时   11、我的叔叔于勒 3课时12、心声 1课时   写作、一二单元综合复习测验3课时21、陈涉世家 4课时、月考2课时      第9周 ------   第12周 15课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课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课时   15、短文两篇 2课时   16、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3课时   第四单元综合复习2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课时月考 2课时      第13周 --------     第8周 28课时     
综合复习 2课时   17、智取生辰纲   3课时   18、杨修之死 1课时      19、范进之举 3课时   20 香菱学诗   12、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课时   22、唐睢不辱使命 3课时   23、隆中对   2课时   中段考试 2课时    

1、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会说出诗歌大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会辨别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
流程预设:
预习导学
1.正音:
分外( ) 妖娆( ) 竞折腰( ) 稍逊( ) 成吉思汗( ) 数风流人物( )
2、解词:
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3、题解: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有 派和 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 和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
《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4、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整体感知
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精读品析上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5、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探究质疑下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2.逐层理解下阕:
①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③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④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简要说明。

⑤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拓展延伸:
1.《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雪”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 。全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 _______ _。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
2、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 , ”。
(用《沁园春 雪》中名句填写)
3、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4、阅读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试与《沁园春 雪》就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 此行何去?
雪里行军情更迫。 赣江风雪弥漫处。
头上高山, 命令昨颁,
风卷红旗过大关。 十万工农下吉安。
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课后反思:



2、 雨 说
---郑愁予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重音、节奏。
2、 反复诵读,交流诗歌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语言。
3、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的合作,细致交流评价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 理解意象,领悟主旨,品味感情。
评价设计:
1、通过朗读完成学习目标1、2(95%)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3(93%)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感教学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鸟草虫,万事万物均可入诗。而春天,是让诗人动心,有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面,我请同学们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春雨”代表着希望、欢乐、美好。今天我们就带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来聆听“雨说”,去感受春雨的美。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本文的作者是 原名 ,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 》《 》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 ”。现旅居美国,为“ ”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也被称为“ ”。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3、读准下列字的音:
田圃(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蓑衣( ) 斗笠( ) 襁褓( ) 润如油膏( )
朗读课文,说说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4. 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请试着划出句子的重读和停顿。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谈谈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2、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合作探究1-5节
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雨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大地的?

雨的到来为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4、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用精彩的语句来描述。(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精读品析6-8节
1.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
2.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教你们勇敢地笑”的含义是什么?
3.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探究质疑
1.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2.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3.讲解诗歌的寓意:

4.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5.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这些话表达什么意思?

6、仿照划线句子,补写:
(1)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
;她 。
(2)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冬天的雪, 。

教与学反思:


3、星星变奏曲
---郭沫若
学习目标:
1.查找资料,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作品。
2.在朗读的基础上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3.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
2、说说你对朦胧诗派的了解。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以 、 、 等为先驱者的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查资料解决)
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学习研讨。
1、请划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有何不同?

2.这两种意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精读品析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拓展延伸
1、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教与学反思: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会说出修辞手法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2.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
3.领悟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
比较两首外国诗异同。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情景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字的音:,
昏晕( ) 树篱( ) 栖息( )
静谧( ) 遐想( ) 喧响( )
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 国 主义诗人 。
3、《夜》的作者是 国诗人 。
学习研讨
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思考:
(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精读品析
朗读课文《夜》,思考:
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2、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合作探究
《蝈蝈与蛐蛐》与《夜》比较
(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
拓展延伸
(一)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主旨句是 。
2、《夜》一诗表达了 。
(二)比较《夜》与郭沫若的《静夜》,完成下列问题:
静 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 ,美丽的 。《夜》中的景物有 、 、 、 、 、 等,都是实写,从中传达出诗人对 的热爱和他 、 的心境。《静夜》中的景物有 、 、 、 、 等,有写景的想像,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 。

六、教与学反思:
5、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分析、交流“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查找相关资料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交流“举例论证”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方法。 4、分析总结演讲和口语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感教学法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2.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 ,著名 。 运动领袖之一。字 ,号 ,别号 。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教诲( ) 解剖( ) 骈进( ) 佝偻( ) 层累( ) 拣择(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旁wù( ) 断zhāng取义( ) 全fù精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