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合集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合集

  • 格式:  DOC
  • 大小:  425K    88张
  • 时间:  2016-02

孝南区祝站二中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合集)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 1、沁园春 雪 课型:讲读 主备:罗有志
审核:祝站二中九年级备课组 审定:罗有志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5、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
略输(   )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分外妖娆( ) 稍逊风骚 ( ) 数风流人物( )  
3、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 )  顿失 tāo tāo(  )江山多 jiāo(  )一代天 jiāo(  )
4、诗歌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5、背诵比赛
6、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②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③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7、《心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 ,________ 。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 ,________ 。上阕中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 。   
8、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 ”。
9、简答
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③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应怎样理解这个词?  
 
二、研讨展示: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在上阙,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4、谁是真正的英雄?   
5、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6、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请分别写出两阕的主要内容。  


8、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9、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三、练习反馈:  
(一)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二)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3.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4.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5.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2月
13.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词与《沁园春·雪》都描写了雪景,都有_________的气势,_________的风格。
15.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阕_________,下阕_________,而《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_景,《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在气势上比《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略胜一筹。
16.这首词描写_________的一个场景,表现_________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沁园春·雪》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毛泽东诗词名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 2、《雨说》 课型:讲读 主备:罗有志
审核:祝站二中九年级备课组 审定:罗有志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1979年写成的,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襁褓(     )(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 留滞 喑哑 襁褓 忍冬 洗礼
3.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探究展示:
1、自由吟咏,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3、欣赏品味。
(一)细腻精巧的运笔
(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2)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三、练习反馈: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954年
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5.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
答:时间:□□—□□—□□  心理:□□—□□—□□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 3、星星变奏曲 课型:讲读 主备:罗有志
审核:祝站二中九年级备课组 审定:罗有志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链接材料】1——朦胧诗及其产生背景:朦胧诗古来有之。李商隐可以称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了,他的不少诗如《锦瑟》、《如有》及一些无题诗,历来难以确解,可是仍为读者喜爱。探讨这些诗的创作方法,它们也是用一些片断的意象,以象征、隐喻手法,表现朦胧惝恍的情思和朦胧惝恍的意境。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杨炼等为代表。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表达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十年浩劫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江河与其他“朦胧诗人”都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心灵的成熟包含着对苦难的承担。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成长起来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的时代留给他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着所有诗人的疑问。因此,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中战胜苦难。这首诗就是诗人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对即将过去的一个黑暗时代的回答。
【链接材料】2——了解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凝望 颤抖 闪烁 朦胧 蔚蓝 寂寞
2、你发现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星星变奏曲”该作怎样的理解?

二、探究展示:
(一)诵读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2、找出第一二两小节中诗人借助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二)理解揣摩:
1.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如果让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所营造的意境,你怎样描述呢?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三、练习反馈:
阅读课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① 夜色中,我们溜出/ 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 她却说是九千 / 我却说是一万
②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选自《刘益善诗选》)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象,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把你的想象描述出来。
我的想象:
优生探究乐园
6.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 4、外国诗两首 课型:讲读 主备:罗有志
审核:祝站二中九年级备课组 审定:罗有志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1.济慈,________(国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