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廉颇蔺相如列传》预习学案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预习案
                        李思伟编制
一、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四、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缪贤舍人( ) 西河渑池( ) 秦王不怿( )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去亲戚( ) 约束( )宣言曰()请指示王( )从此以往( ) 因而厚遇( ) 前进缶( ) 明年复攻赵( ) 以示美人( ) 不过三十日()鄙贱之人()独畏廉将军哉( )
《廉颇蔺相如列传》探究案
李思伟编制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一、鉴赏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二、鉴赏第6至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③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④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⑤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⑥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三、鉴赏第14至16段(“渑池会”)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四、鉴赏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①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②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③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廉颇蔺相如列传》训练案
李思伟编制
1.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A.春风不度玉门关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乃置酒请之         B.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C.请以赵十五城为大王寿         D.请奉盆缶秦王
  3.例句:“而君幸于赵王”(    
 A.高雅得幸于胡亥        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4.例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A.周郑交恶              B.初一交战
 C.合从缔交              D.交不忠兮怨长
  5.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A.弗听,许晋使         B.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D.时人莫之许 
  6.例句:“固请,召有司案图”(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管仲固谏不听         D.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7.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    
 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      B.王者不却众庶
 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D.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8.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A.阿母谢媒人             B.乃令张良留谢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见张良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10.例句:“赵王悉召群臣”
 A.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B.齐悉复得其故城
 C.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D.丞相亮其悉朕意
  11.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