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8 咬文嚼字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 8 咬文嚼字

  • 格式:  DOC
  • 大小:  72K    5张
  • 时间:  2016-02

《咬文嚼字》表格式教案11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
课时(课题)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导入新课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并说明原因。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宋祁《玉楼春》)
教师总结: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中国的语言文字确实博大精深,它就像一根神奇的魔术棒,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变化,却能起到点石成金的非凡效果。而作为语言文字的传承者,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人锤炼语言的优良传统,努力找到表达自己情感的最恰当的文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得“咬文嚼字”不可。那么,究竟什么是“咬文嚼字”?我们该怎样“咬文嚼字”?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听听他是怎样谈论这一问题的,一起来学习朱老的文艺评论《咬文嚼字》。
二、课文赏读:
阅读文章的1-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而朱光潜先生却别出心裁,赋予了这个成语一种新的含义,为它正了名。快速浏览课文的1-5自然段,找出关键语句,说说朱光潜给“咬文嚼字”赋予了怎样新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问题二: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或者说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三:你能否用文中的例子来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关系?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比较下面语句的意味有何不同,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郭沫若改字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示例二:王若虚改句
分析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原文)

示例三:韩愈推敲
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用法观点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教师补充(幻灯片显示):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三、合作探究
1、请为下列诗句填写恰当的动词。小组讨论交流,选出最佳答案,并说明理由。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2、比较下列答案哪一个更好,试分析原因。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教师补充(幻灯片显示):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3、为什么苏小妹的答案让苏东坡和黄山谷托掌称妙?

4、结合平日的经验积累,说说什么样的词语是最精炼传神的。
教师归纳总结:(也可留作悬念,下一节课再总结)
①从语言环境看;
②从描写对象看;
③从表达情感看;
④从写作技巧看;
⑤从诗歌结构看;
⑥从表达效果看。
四、教师结语
文学不同于科学,它们在文字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科学的文字要求精准,而文学则除了精准,还要考虑到美感,考虑到表达效果,考虑到语言文字之外的联想意义,那么,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联想的意义,怎样的联想是我们所必需摒弃的,怎样的联想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在这方面朱光潜又将给予我们怎样的建议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一课一得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收获?请写在下面。
五、作业设计
1、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谈谈你的看法
2、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分析来看下面这首诗的空缺中应该填哪个字,为什么?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它将春风拟人化,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增添了诗境的动态感。写出了春风的效果和春风的精神。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应该为“闹”。一个“闹”字表现出两个sheng字。(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学生思考,明确:(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教师提示:关键词处,用转折连词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生筛选信息,明确: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第四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四段)
学生阅读思考,明确:

第一组“这”字表现力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郭沫若改台词一例告诉我们,句式不同,文章的意味就不同。

学生思考,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王若虚改《史记》告诉我们,繁简不同,文章的意味也不同。
学生思考,分析: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有形象,有声音。
    B. 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韩愈推敲的事例告诉我们,字眼不同,文章的意境也有很大不同。
这三个事例启示我们:
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要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就必须下苦功夫、细功夫。
文字是好是坏,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简繁,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把握、捕捉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先自主填写,然后小组内部讨论交流,选出最佳结果进行班级交流,评选出最精确传神、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分析比较,品析文字。

学生了解典故,分析思考。

学生分析,回答: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用拟人手法,将轻风与细柳人格化,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的柔情以及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同时又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同时又使静态的画面充满了动态美。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成果:
①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②最合乎情境氛围的;③描写最生动形象的;④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⑤使用某种技巧的;⑥含义最为丰富的;⑦具有某种独特效果的(生动性、感染力、表现力、动态美、有气势、有力度,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等);⑧与上下文或标题联系紧密的


学生畅谈收获
明确: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并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精读经典著作时应有的态度,我们的前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样的作品,难道不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吗?对于这样的经典,我们就应该“咬文嚼字”,细心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认真揣摩写作艺术。
但是,我们也分明感受到,即使读一辈子,我们也不可能读尽世间所有的书,有些东西,我们只能做大致了解,根据自己的需要,大致了解其内容,用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就够了,甚至可以一目十行的去阅读。
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我们应该根据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的不同灵活使用。
【最佳答案】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一字之异,寓意顿拓,更渲染了“深雪”的意境,烘托了“早梅”的品格,这一字之师做得当之无愧。

【答案】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