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9.江南地区的开发

七上人教版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七上人教版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PPT课件免费下载七上人教版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PPT课件免费下载


江南好,
忆江南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263年,魏国灭蜀。
建立: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定都洛阳,
史称 西晋。
统一全国: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一、西晋的兴亡
西晋的兴亡
衰落:西晋皇族争夺皇位,发生“八王之乱”
灭亡:316年,被内迁匈奴人所灭
成语:石崇斗奢
人物:王恺 (右将军 )
石崇 (散骑常侍 )
由来:王恺与石崇斗富,王恺用糖液洗
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紫色
的丝绸作布障40里长,石崇就用锦作障
50里长;王恺用花椒香料涂墙,石崇就
用红色大理石砌屋……
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266—316)
原因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
原因二: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五胡内迁
胡是对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的一种泛称。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反抗不断地发生。
原因三: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西晋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于是出现了……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时间: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部和
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表现: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
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二、内迁的各族
①与南方汉人长期杂居,互相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影响:
三、
2.东晋建立:
建立者:司马睿
时间:公元317
都城:建康(南京)
南方
1、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少数民族在北方先后建立的十五国和西南的成国总称十六国
北方
东晋和十六国----淝水之战
3、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统一北方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前秦政权在苻坚领导下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为什么能统一黄河流域?
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励精图治,王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并帮助氐族统治者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王猛(325年-375年), 前秦丞相、大将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交战双方
时 间
结 果
主要人物
影 响
前秦、东晋
383年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
东晋:
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起 因
前秦意图统一全国
地 点
特 点
next
淝水
苻坚、谢安
以少胜多
4.淝水之战
背 景
东晋建立;前秦统一北方
猜一猜
请根据已有的提示完成下列成语,看看谁的反应快!
投 断 ;
木 兵;
风 鹤 。






思考
1、这次战役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役相似?
类似的战役有: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民族成分复杂,军心离散: 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
2、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长途跋涉
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为什么却不能胜利?
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
而在于人心的向背;关键在于战术的得当等等。
up
认识:
(前秦方面)
(东晋方面)
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
士气高昂;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以逸待劳
想一想
四、
1.南朝的政权更迭
江南地区的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表现
影响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称帝,
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 、齐、梁 、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1.南朝的政权更迭
南方
北方
北魏

(1)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②.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的重视
最主要原因
2、江南地区的开发
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史料三:东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东晋后又出现了“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的“三熟之稻”
论从史出
史料一: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
史料二:宋武帝刘裕时的功臣广陵人到彦之未任官职时以挑粪为业
使用牛耕
粪肥推广
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归纳: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农 业:
兴修水利,广种水稻
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牛耕绿肥,推广小麦
手工业:
织锦 制瓷 矿冶(灌钢法)
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
商 业:
建康(南京)成为大都会
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一带
想一想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链接:“经济中心”与“经济重心”的 区别
“中心”涉及政治的影响,一般来讲首都在哪儿,就在哪儿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统一时期,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分裂时期,则可能有多个中心。“经济重心”则是指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的某个较大地区。
史料1: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或火耕而水耨(nòu)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西汉)

《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江南的情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起来,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也得到发展。
史料2: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年)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宋书》(南朝)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隋朝
宋 齐 梁 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政局特点
政权分立,
南北对峙;
民族融合;
分裂混战。
南方六朝特点
六朝都城都在南京;
南方相对安定,
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西


十六国
北 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
江 南 地 区 的 开 发
前秦
东 晋

原因 表现 影响
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 )
A.西晋  前秦     B.东晋   北魏 
C.西晋  北魏    D.东晋   前秦

3、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上几次战役相似的有( )
①围魏救赵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
A.北魏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看看谁最棒
4、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②草木皆兵—
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5、下列王朝中,不属于六朝的是( )
A.东吴  B.西晋 C.东晋  D.陈

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
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
B.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C.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D.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

9、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方相对安定
10、江南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两晋
C.三国、两晋到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
7、西晋灭吴,统一南北的时间是
A.263年 B.265年 C.280年 D.316年

8、西晋最后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
A.羯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氐族
11、图一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1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奠基时期是在( )
六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南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3、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被哪一个政权最后结束的?( )

A.魏  B.吴  C.蜀  D.西晋
14、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发生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末年 C.汉武帝时期 D.西晋后期
15、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描述准确的是( )

①前秦的统治瓦解 ②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③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④东晋历史结束,南朝历史开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材料1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2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2中描写的江南地区与材料1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江南地区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开发
(2)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统治者的重视;南方比北方相对安定。
⑶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⑷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