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6 爬山虎的脚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 6 爬山虎的脚

  • 格式:  DOC
  • 大小:  75K    7张
  • 时间:  2015-02

同类资源

爬山虎的脚
大小:1.14M
爬山虎的脚ppt
大小:4.58M
人教版《爬山虎的脚》PPT
大小:4.56M
爬山虎的脚 (1)
大小:4.06M
爬山虎的脚ppt (1)
大小:3.46M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人教新课标2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二单元 6 爬山虎的脚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做总结、谈体会、感知全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在学习“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一环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观察和多媒体课件仔细体会,同桌之间也可以用手势表演,形象直观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养成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痕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可爱,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爬山虎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读准生字词;2.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观察爬山虎实物生长情况;3.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谁观察过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你能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实物和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说一说吗?(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又称爬墙虎、地锦、飞天蜈蚣等。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淤血、消肿毒的功效。果可酿酒。)
2.播放一段爬山虎的多媒体课件。师边放课件边说:看,这就是你们喜欢的爬山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看神奇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阅读,你能找到爬山虎脚的特点吗?
设计意图:开篇以谈话法引入新课,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使学生有参与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是最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激起情感,调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师生点评读课文情况。
2.学习本课字词。
(可以参考前面课文备课方案中的“备生字新词”进行教学。点拨:注意“虎”的书写笔顺和结构;“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文中读chónɡ;“触着墙”的“着”应读zháo,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点;“叠”下面是“且”,不要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3.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4.交流自读收获(相机板书:生长的地方、叶子、脚)。
5.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引起作者观察的兴趣,自然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3~5段):写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分组读全文,边读边体会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字词为下面课文的阅读理解扫清障碍;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
三、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读懂了什么?
2.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写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自己这节课读懂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个整体回顾;通过作业的布置,进一步巩固这节课学习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二、精读课文,集思广益
1.指名读文,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和爬山虎脚的样子的语句。
2.集思广益,交流学习:
(1)爬山虎长在哪里?谁能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墙上 房顶上。)
齐读第1自然段,抓住关键词体会爬山虎常见、普通的特点。
(2)请同学们仔细读读第2自然段,感受一下,如此普通常见的爬山虎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品读情况。
交流:
①爬山虎叶子的颜色美:刚长出的叶子颜色由“嫩红”变成“嫩绿”。
②长大的爬山虎叶子:绿得“鲜艳”;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③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读了这一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请同学们边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爬山虎叶子的片段边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注意读出叶子的美感。
(3)过渡:爬山虎的叶子虽然美丽,但是课文却以《爬山虎的脚》为题,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5自然段,找到爬山虎的脚什么地方最吸引你,画一画,同桌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品读情况。
(4)交流:
①爬山虎脚的样子吸引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请同学们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像。
互相交流画的图,看着自己的画,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②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最吸引人。请同学们找到描写爬山虎爬时的动作,用“△”标出,并且体会这些词可以调换顺序吗?(教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触 变 巴 拉 贴)
教师出示实物,在黑板上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进一步讲清“弯、拉、紧贴”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才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和上文的“铺”相照应。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学生自己演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边演示边练习背诵这一段。
③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读了这句话,师适时点拨:“相当、休想、一根茎”这几个词语说明爬山虎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重音。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5)过渡: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1自然段)
(6)小结: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请男女同学分开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练习背诵。
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练习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通过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实物的演示,直观感受对重点词的理解,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知道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练习背诵,有助于提高背诵速度,增加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
三、深读课文,感悟写法
1.教师播放《爬山虎的脚》这一课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这篇课文主要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知道了课文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
3.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4.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它们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全文课件让学生回文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文谈出这一课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