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1 化石吟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21 化石吟

  • 格式:  PPT
  • 大小:  1.49M    23张
  • 时间:  2015-02

《化石吟》ppt课件21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化石吟》ppt课件21《化石吟》ppt课件21
化石的形成
任何生物都有生有死,恐龙也不例外。一般讲来,恐龙死亡后要形成化石,必须具备如下条件,而且缺一不可: 第一,恐龙死亡后必须迅速掩埋起来,不致被食腐动物吞食和自然界破坏。 第二,恐龙掩埋起来必须要有硬体部分,如牙齿、骨骼等,因为它们不容易被破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化石。
第三,要有适合恐龙尸体埋藏的环境。一般在低洼地带或
河湖岸边适合埋藏,如果恐龙尸体在高山上,那就很可能
腐烂掉。   恐龙的尸形成化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经过
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乃至几千万年。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内,
要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包括固结、充填、置换等石化作用,
才能形成今天的恐龙化石。 目前,科学家发现的恐龙化石绝大多数都是恐龙的骨骼和
牙齿化石,因这些部分是恐龙坚硬的部分,不容易被风化
和机械作用所破坏。在极为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恐龙的
皮肤、蛋、脚印和尾的拖痕等也能形成为化石而被保存于
岩层里。 恐龙的皮肤要保存为化石,十分困难,条件十分苛刻。但
恐龙在周转泥沙上留下的皮肤外表面的印痕却时有发现。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里变收藏的珍贵的剑龙皮肤和蜥蜴类恐
龙的皮肤印模化石。

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为什么会绝灭?这是一个饶有兴趣也是大家
特别关心的话题,科学家对此众说纷纭。他们提
出了上百种假说,大致可分为两大派别的两种理
论,即主张因突然性的灾害导致恐龙突然绝灭的
变灾论和主张因环境改变而导致恐龙逐渐绝灭的
渐变论。 破解恐龙绝灭之谜,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是这些假说已成为科学家们最后破解这个难解
之谜,提供了不少线索和理论。我们相信,最后
破解这个长期困挠人们的难解之谜的日子不会太
远了。
发掘现场
发掘历史
恐龙在自贡这块土地上沉睡了上亿年,直到
1915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质学家乔
治.D.劳德伯博士发现。劳氏的发现,引起了
中外地质古生物工作者的浓厚兴趣。我国著
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为不使恐龙
标本大量外流, 于1934年入川考察,在距荣
县东约1公里的西瓜山发现了著名的的“荣县
峨眉龙”。1979年古脊椎研究所的董枝明为完
成中英联合发掘恐龙化石的考察选点任务,
带队入川考察。他们同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
同志商量之后,调查了大山铺化石点。于是,
罕见的恐龙“公墓”就这样发掘出来。

它形成于1.6亿年前的中侏罗纪。种类和数量非常丰
富,几乎种类恐龙(蜥蜴类、肉食龙类、鸟肢类和
剑龙类)都有保存完整的骨架(其中包括完整的头
骨)。除了恐龙外,还有大量其它脊椎动物化石共
生在一起,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化石分别保存于北京、重庆、自贡,其中,绝大多
数被自贡恐龙博物馆收。
化 石 吟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
的神奇景象。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
美之情。
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
照应开头。
研读赏析
1.诗的第1、2小节,用连续的问句开头,妙在何处?
用连续不断的问句开头,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
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
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
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
写好在哪里?
前后照应,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
同学们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又表现作者的思路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
留下一 串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
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
细细描 画”是写人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
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不正是地球古
生物的档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