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白杨礼赞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1.白杨礼赞

  • 格式:  PPT
  • 大小:  1.11M    24张
  • 时间:  2016-07

《白杨礼赞》ppt课件(24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白杨礼赞》ppt课件(24页)《白杨礼赞》ppt课件(24页)
白杨礼赞
茅盾
婆娑( ) 楠木( )
秀颀( ) 虬枝( )
无边无垠( ) 开垦( )
坦荡如砥( ) 毡子( )
恹恹欲睡( ) 主宰( )
旁逸斜出( ) 倦怠( )
1.给红色字注音(各2分,24分)
预习检测
2.解释词语(各3分,共21分)
1、坦荡如砥:
2、妙手偶得:
3、伟岸:
4、秀颀:
5、婆娑:
6、主宰:
7、无边无垠:
3.根据解释填词语(各5分,30分)
1、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
2、树枝从树干旁边斜伸出来。( )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
4、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5、视力所及的范围。( )
6、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 》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认识作者
揣摩题目
揣摩课题中的“礼赞”的意思,把握作者感情。
“礼赞”是崇敬地赞美的意思。
“白杨礼赞”是倒装的动宾短语。
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思考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走进文本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走进文本
请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 ,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是在第二自然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的 ,第四自然段起 作用,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五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七、八段把白杨树和 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最后第九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结尾。
不平凡
生长的自然环境
承上启下
外形
性格
北方农民
楠木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本文开头段
的作用是什么?
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
起线索作用;
抒发情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线索
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开头段的作用有哪些?
研读语段:一段
研读语段:二段
文章是怎样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的?其目的是什么?
坦荡如砥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雄壮、伟大(正面衬托)
倦怠、单调(反面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常用)
1、交待了____。(表现了____。)
2、烘托了____心情。
3、渲染了____气氛。
4、表现了(衬托了)人物___性格。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温故知新
写黄土高原的目的:
交代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写高原的单调、令人“恹恹欲睡”,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作铺垫;渲染了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挺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研读语段:五段
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
力争上游
笔直,绝无旁枝
向上,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光滑淡青色
正直
团结
进取
质朴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努力向上



研读语段:七段
1、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赞美白杨树?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怎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2、将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作者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写作背景
研读语段:七八段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农民
哨兵
精神意志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品质
象征:
不是。第8段用抒情性议论的笔调,以“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所以,这段文字绝不是前段的简单重复,正是有这段抒情议论的点染,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文章第七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八段是不是多余呢?
研读语段:七八段
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起深化主题、呼应开头的作用。
研读语段:九段
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 ,抓住白杨树的 ,借白杨树的 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 ,歌颂他们 、
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
的感情。
象征手法
外形特征
不平凡
北方军民
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
崇敬和赞颂
品味语言
1、从第二段中找出你认为运用精准的动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仿照课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寂寞红柳
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知识拓展
请你分析本文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
引出红柳
为表现她的美好品质、崇高精神作铺垫
愿你也是一棵小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