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15.国共的十年对峙

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优质课《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优质课《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优质课《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优质课《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ppt课件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6)
共产党人被砍头
1927年3月起,一年左右时间
杀害共产党员革命群众-----31万多人
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几近当时党员总数一半
你知道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获得最惨痛的教训是什么吗?
教训:工人阶级应该掌握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起义领导人在门口台阶上站在最前边举起右手的是周恩来、贺龙(周恩来左边)、叶挺(周恩身后)、朱德(叶挺左边)、刘伯承(坐者)等会见起义部队。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2)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1)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起义代总指挥—贺龙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2、经过:
(1)时间:
(2)领导人:
(3)军队:
(4)地点:
(5)结果:
周恩来、贺龙等
1927年8月1日
国民革命军
南昌
南昌起义、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一、南昌起义
3.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为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授衔的十大元帅中,有六位参加过南昌起义;十名大将中也有四位曾参加过南昌起义或加入过南昌起义部队。
刘伯承
贺龙
林彪
朱德
陈毅
聂荣臻
罗荣桓
彭德怀
徐向前
叶剑英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某校团委准备组织团员参观下图所示的地方,该地应是( )

A、辛亥革命纪念馆
B、中共一大会址
C、南昌起义纪念馆
D、遵义会议会址
C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人说:“一九二七年,老蒋够厉害啦!它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以下纪念“孵出小鸡”的邮票是 ( )

A B C D
C
二、土地革命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红色政权的建立
八七会议会场内景 1927年8月7日

1、“八七”会议
①召开
时间:
地点:
1927年8月7日
汉口
②内容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③意义:
指明了党前进的方向;
是重要的转折性会议
二、土地革命
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秋收起义
①领导:
②地点:
③概况:
毛泽东
湖南、江西边界
进攻长沙损失严重,
改向山区进攻
创立:1927年10月;毛泽东
巩固: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有成功?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毛泽东上井冈山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开创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其主要依据是 ( )

A. 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 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C. 井冈山具备开创根据地的良好条件
D. 我国的国情和当时形势
D
3、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1)土地革命
内容:
影响:
(2)根据地经济建设:
目的:
内容:
(3)武装斗争:
毛泽东在井冈山做些什么?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使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得到土地,革命积极性高涨
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
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井冈山八角楼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和实践
(1)思想内涵:
土地革命——核心根本
武装斗争——军事保证
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2)成功实践: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
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个根据地,革命武装十万人;
扩大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1年 瑞金
时间:
1931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标志: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
1)成立临时政府
2)制定宪法大纲
3)定都瑞金
4)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军委主席
影响: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背景:
十几块根据地的建立,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4.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课堂练习
印章可以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浓缩着丰富的历史。仔细观察下图,该枚印章见证的历史是
( )

A.北伐战争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B
作战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游击战术:
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进我退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图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
1、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三、红军长征
2、经过
1934年10月瑞金
遵义会议与会代表像:左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陈云、刘少奇、朱德。
(1)时间:

(2)内容:
1935年1月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遵义会议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意义
长征1
会宁
“掉队的人”往往是掩埋在雪下的尸体。由于海拔太高,水已无法烧开,火柴也很难划着。找不到柴火,看不见村庄,看不见人烟。
  ……
丁甘如说:爬到山顶后,下达的命令是:“坐下来往下滑。”他们照办了,但有些同志掉下山去,再也见不着了。
“草地上渺无人烟,”戴医生说,“……没有人,一个也没有……看不到人的影子,听不到人的声音,也没有可以谈话的人。没有人从这条路上走过,没有房屋,只有我们自己。就好像我们是地球上最后一批人。”
红一方面军兵力变化统计: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8.6万余人。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时,3.7万余人。
1935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2万余人。
1935年9月,兵力1.4万余人。  
1935年10月,兵力数7000余人。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时,3万余人。

主要依据《彭德怀自述》等资料
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与之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
法国女学者西蒙娜·戴博瓦尔在长篇纪实报道《长征》中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
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
4、长征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转折点

(2)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播种机

(3)革命新局面开始了 ----新开始
想一想什么是“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
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某旅行社新推出 “重走长征路”的旅游线路,按照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该线路所经过地点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 泸定桥 ② 瑞金 ③ 遵义 ④ 吴起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下列哪个地点他们没有经过( )
A、江西的瑞金 B、江苏的南京
C、贵州的遵义 D、陕西的延安
B
B
3、下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最有利于纪念
(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会师
C.南昌起义
D.湘赣边秋收起义
C
4、如图,1929~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
D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纠正“左”倾冒险主义路线
C、坚持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
D、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依据图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在转移中遇到和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
党内的“左”倾错误;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恶劣的自然条件。
2006年是北伐战争开始8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阅读下面两幅历史地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二 红军长征路线图
(1)图一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分析说明其转移的背景和所取得的重要革命成果。
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北伐胜利进军。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图二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简要说明这次转移和完成的主要原因。这次转移的完成有何意义?
从南方转移到西北。
转移的主要原因:“左”倾错误造成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
完成的主要原因: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和骨干;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