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17.解放战争

免费下载高中必修1历史人教版教学《第17课:解放战争》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必修1历史人教版教学《第17课:解放战争》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必修1历史人教版教学《第17课:解放战争》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必修1历史人教版教学《第17课:解放战争》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必修1历史人教版教学《第17课:解放战争》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必修1历史人教版教学《第17课:解放战争》课件ppt
人民解放战争
1945——1949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交待本课的框架结构:
(一)阶段特征:在后

(二)知识结构:在后
(一)阶段特征
1、主要矛盾
2、国民党
3、共产党
4、国共关系
5、美日关系
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独裁和内战
和平民主)
从合作到对抗
日本帝国主义被打倒,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
1945 .8
1949.10
1946.6
1947.6
1948.9
1949.1
1949.4
和谈时期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
(二)知识结构
导入新课:

阅读课本第一段,思考
1,抗战胜利后,中国命运何去何从?

2,是否还记得淞沪会战蒋介石的战略意图?那么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的战略意图又何在?

3,你见过三次电文的 影像吗?
同学们回答:
师讲授新课:
关于第一个问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
(1)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
(2)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
关于第二个问题:
淞沪会战蒋介石的战略意图是:
“以空间换时间,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三次电邀的战略意图是:
“以时间换空间,假和平真内战”

请看下页漫画,思考问题
图说历史:磨好刀再杀──假和平、真内战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
原因:蒋介石对立刻发动全面内战还有所顾忌。
一是经过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普遍期待能和平建设自己的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的一部分人亦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二是英、美、苏三国当时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
三是地区,要迅速开赴解放区前线一时有不少困难,还需要有一段准备的时间。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抗战期间大都退到西南和西北。

因此,他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发动和平攻势,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用“时间换空间”也可称为:用耗费掉的应用时间,所达到的结果。)
关于第三个问题:
蒋介石给毛泽东同志的第一封电报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请问:就你所积累的知识,你是如何理解“未寒 ”的?
未寒就是八月十四日

我们知道未代表八月,那么可以推断出寒就代表十四日。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寒 电”
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一封复电
  重庆
  蒋委员长勋鉴:
  未寒电悉。朱德总司令本日午有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毛泽东未铣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蒋介石给毛泽东同志的第二封电报
毛泽东
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省略了)……。………
  蒋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二封复电
  重庆
  蒋委员长勋鉴:
  从中央社新闻电中,得读先生复电,兹为团结大计,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进谒,希予接洽,为恳。
  毛泽东未养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蒋介石给毛泽东同志的第三封电报
  延安
  
毛泽东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
  特急,重庆
抵达重庆

  蒋介石先生勋鉴:
  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
  毛泽东敬
(这个敬不是表示敬意!)
补充说明:

韵目代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电报纪日方法。
原因: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因为发送电报非常昂贵,按字论价,“字字是金”,所以节约用字就非常重要。
方法: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纪日办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韵目代替日期。
如:


头一字以地支代月,列表如下: 一月 子  二月 丑  三月 寅  四月 卯  五月 辰  六月 巳  七月 午  八月 未 九月 申 十月 酉 十一月 戌  十二月 亥
第二字以韵部代日期: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
十五删;
十六铣、 十七篠、 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
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敬、
二十六宥、二十五有、二十六宥、二十七感;   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三十一世
于是乎,未寒就是八月十四日,未铣就是八月十六日,哿就是二十日,养就是二十二日,梗就是二十三日,敬就是二十四日

呵呵,原来如此。知道是这么一回事就行了。
例如: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也是以此命名的,如:
马日事变(21日)、
文夕大火12、
艳电29、
皓电(19日)等。

“寒电”是14日来电
国共两党在这一课里进行了两大方面的较量:
1,谈判桌上的较量:
重庆谈判,北平谈判

2,战场上的较量:
进攻与粉碎进攻,三大战役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提出并讨论了党政军治国的
三条基本原则:

政治民主化

军队国家化

党派平等合法化
看书:重庆谈判
(1)背景:
假和平 VS 真和平
(2)经过:1945年8月底—10月10日 43天
(4)意义:人民力量的胜利
未达成协议的:
(3)结果
达成协议的:《双十协定》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毛泽东赴渝
诗人柳亚子赋诗,称颂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
当时的许多报刊也称“毛泽东重庆之行将可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
政治协商会议
(1)讨论的问题:
(2)斗争的焦点:
(3)取得的成果:
政权
军队
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
国民党: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
中共:先政治民主化,后军队国家化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应该知道一些战争术语
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形式,在中学历史教材中这些军事名词经常出现,正确理解这些军事名词,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在各个时期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很有帮助。

游击战,是使用小的队伍,少至几人,多至几百人的队伍(队伍的组成比较杂),在敌军后方活动的。它是分散游动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

游击战很难独立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必须向正规战发展。
运动战: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进行战役和战斗的外线快速进攻的作战形式。
特点: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主力兵团在广阔的战场上,实行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既反对“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也反对“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
(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阵地战:
有一个固定的阵地,阵地战中,目标明确,就是守住自己的阵地,抢夺对方的阵地。
游击战和运动战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以“动”制胜,而阵地战是以“静”制胜 。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基于自身兵力的弱小,作战方式以游击战为主;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仍然是以游击战为主,但同时也进行了像百团大战这样的运动战;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最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
时间:
标志:
1946年6月
向中原解放区进攻
2、中共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主要作战方法:运动战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略:
战术:
3、粉碎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陕北: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
蟠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 山东:(?)孟良崮战役
战略防御(1946、6——1947、6)
原因
主攻
概况
成倒‘品‘字
意义
(1)基本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2)书:
中 原 地 区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华 北 解 放 军
东 北 解 放 军
西 北 解 放 军
对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蒋政权二十年之后走向灭亡的起点。
战略反攻(1947、6——1948年秋)
全国性大反攻
解放石家庄两区连成片
华北 聂荣臻
西北
彭贺
收复延安
三军挺进中原
陈谢兵团豫 陕 鄂
陈粟主力 豫 皖 苏
刘邓大军大 别 山
东北
林罗
内线作战
外线作战
使敌孤立发动攻势
内线:解放区 战略防御
外线:国统区 战略进攻
返回
三军配合,
两翼牵制
战略决战的 胜 利
背景
意义
原因
过程
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辽沈战役(1948.9--11)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党抓住了有利的战机;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统区的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的腐败
平津战役(1948.11-1949.1)
从规模和战果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战略决战(1948、9----1949、1)
首 战 目 标 的 选 择?
1、 在东北地区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是全国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是撤是守举棋不定;
3、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4、 消灭东北敌军可粉碎其战略收缩企图,有利于推动全国战局的发展,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
影响:
1,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

2,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影响: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
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因为战争离不开人民的后勤支持!
先打两头,
再取中间,
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分割包围

为什么和平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共产党顺应了保障了民心。
(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 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避免战争的破坏。
(3)傅作仪部队和平改编,为其他国民党将领转向人 民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补充说明: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政治上:效仿英美,民主政治
经济上:和平改良,资本主义
实质上: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第三条道路”?
因为:
(1)国民党武力消灭共产党的失败
(2)共产党还未强到能推翻国民党
阅读最后一个子目
1948年底的国内外形势
战略决战
胜利在望







断绝援助
阴谋“和谈”
中途换马
“求和”
声明

革命
进行
到底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
北平和谈
向全国进军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原 因
渡江战役4月23日
占领南京
历史真相:蒋介石的三次下野

第一次下野: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好景不长,地位不稳,蒋“以退为进”,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他又当上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又当上中央政治会议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第二次下野:是在1931年“9·18事变”后,蒋“不抵抗”日寇,却加紧围剿红军,激起全民义愤,遂掀起了抗日反蒋高潮。国民党内部矛盾又趋尖锐。1930年“蒋、冯、阎大战”。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合反蒋;汪精卫在穗另立“国民政府”,并在1931年提出,只有蒋交出兵权和主席职务,广州政府才撤销。
蒋又“以退为进”,在1931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
帝国主义为维护在华利益,便出面撮合,蒋汪在杭州密谈,双方妥协。
蒋于1932年初,与汪联合执政。3月,蒋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司令,再次粉墨登场。
第三次下野:
解放战争经过三大战役,蒋家王朝败局已定。蒋在1949年元旦,发表向中共求和的声明,要求“和谈”。放此烟幕,争取喘息,企图以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在江声编练50万军队,负隅顽抗。
而蒋已声名狼藉,连美帝对他也失去信心。蒋又一次“以退为进”于1月21日宣布“引退”。总统职务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自己返回老家,幕后策划,妄图挽回败局。
划江而治 东山再起
北平谈判
国民党:
共产党:
目的
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痛苦
共产党:
国民党:
背景
毛发表对时局的声明
蒋被迫下野 退居幕后指挥
李出任代总统 同意和谈
时间:
双方代表:
文件:
结果:
1949年4月初
共产党以周恩来为首,国民党以张治中为首
《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国民政府拒签
影响:
揭穿了国民政府假和谈的骗局
材料: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正式宣告下野,退居幕后。李宗仁走上台前,力求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就在这一天,中共代表与傅作义代表正式签署《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毛泽东称这种“迫使敌军用和平方法,迅速地、彻底地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不流血的斗争方式”为“北平方式”。
毛泽东对“北平方式”寄予厚望,希望以此去解决全国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很自然地将对李宗仁的和谈方针定位为“北平方式”。

两相比较,重庆谈判关系着中国能否避免内战,关系着中国之命运;

而北平谈判仅仅决定解放军过江的方式:谈得拢,和平过江;谈不拢,打过江去。因此,北平谈判的受关注的程度较低。
李宗仁之所以急于摇起和平的橄榄枝,其实有他自己的如意算盘,就是通过国共和谈,实现“划江而治”,最终取蒋而代之。

李宗仁、白崇禧认为:
只要能够阻止中共军队过江,在政治上就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
中共代表则只答应和谈期间暂不过江,但和谈后无论谈成谈不成都要过江,并强调:
“长江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阻止过中国的统一。”
能力提升:
比较重庆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1,重:毛泽东冒着巨大的风险,千里迢迢飞抵重庆;

北:国民党代表团则按照中共要求准时飞到刚刚解放的北平。
2,重:没有时间的限制,因此谈了43天之久;
北:中共提出一个时间表:正式谈判时间共5天,4月18日以后,不论谈判成败,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渡江。
3,重:国共都做了让步,而中共作出的让步更大一些。这是双方力量对比所决定的;

北:毛泽东从一开始就强调,“不许讨价还价”,这也是双方力量对比所决定的。
4,重:怎样处置解放区政权共产党的军队是谈判的焦点;

北:双方争执主要集中在战犯和渡江问题上。
四节概括: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探索:
1,中共成立时期---
认清革命的性质(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2,大革命时期---
认清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解决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抗日战争时期---
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
5,解放战争时期---
解决民主建国的问题
总结:从国共两党关系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国共两党的关系极大程度地左右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2,几十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因为两党尽管阶级本质不同,但两党有着共同利益,那就是 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
复习专题:中共历史上的土地政策
链接:
台湾问题
九二共识
趣味阅读:你所知道和不知道的蒋介石
蒋介石,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介:古文做‘砎’,坚硬之意.介于石,犹言坚如石.
不终日:不,不敢、不会之意;
终日,从早至晚. 石头,坚硬之极,但物极必反,正所谓谦受益,满招损.石头虽坚,坚则易折. 介于石,不终日:意喻君子上不媚谄,下不亵渎,有节操之意.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贞吉:贞,古意指占,占卜之意.吉,善果之意,良好的结果.贞吉:指筮遇此卦,吉利之意
战争的硝烟散去不久,美国《时代》杂志第一期登载了一篇回忆驼峰空运的文章:“战争结束,在长520英里、宽50英里的航线上,飞机的残骸七零八落地散布在陡峭的山崖上,被人们称之为
‘铝谷’。在晴朗的天气中,飞行员可以把这些闪闪发光的铝片当作航行的地标。”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损失在驼峰航线上的战机就达468架,牺牲飞行员1579人。
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
1945年,晏阳初在一次与蒋介石的会面中说:“我们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
蒋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晏阳初说:“如果你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那么你会失去中国。”
蒋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蒋最有个性的一句话)
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
1974年1月18日,越南政府不顾中国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并与守岛民兵发生冲突。从而展开了西沙海战的序幕。中国人民海军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很快被台湾国民党得知,当台湾海军司令向蒋介石请示如何应对时,蒋介石说了他一生中最闪光的一段话:“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
毕竟蒋介石明白,国共之争属内斗,在外地入侵的时刻,中国人还是会团结一致的。
蒋介石又指示说: “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
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布赖恩·克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