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






475B.C
1840年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魏晋南北朝


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
政治文明——政治制度演进
物质文明——经济结构及特点
精神文明——主流思想演变、科技与文化
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包含三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1世纪
2、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1)夏朝:奴隶制建立 (2)商朝:奴隶制发展
(3)西周:强盛 (4)春秋:奴隶制衰亡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1)战国;封建制度形成
(2)秦汉:封建社会大一统
(3)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4)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5)宋、元:民族融合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6)明清(鸦片战争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概况
▲中国古代史包含三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其所产生的政治制度
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
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有哪些?
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
(奴隶社会)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封建社会)
夏、商、周(分封制、宗法制)
战国
清 朝
形成
发展
(汉唐宋元)
顶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75年——1840--1912年

西周






475B.C
1840年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魏晋南北朝
·设军机处


古代中国文明——政治制度演进主要内容
·分封制
·宗法制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秦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中央机构
·郡县制
·郡国并行
·刺史制 ·选官制 (察举制)
·选官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正副相
·三司使
·废丞相 ·内阁制
1912年封建君主制度结束
·选官制 (九品中正)
·王位世袭制
·行省制 枢密院 宣政院
地方
分封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刺史制(州)
司府县
道州县
路州县
省府县
省路府县
其中,地方机构是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
政治制度
夏商
西周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分封制
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原因:
(2)目的:
(3)对象:
(4)权利:

(5)义务:
(6)主要封国:
(7)影响:

(8)崩溃原因:
注意:西周的分封制的对象不只是依据血缘关系。
考点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加强王权。
巩固政权,扩展统治范围。
王族子弟(主体)、功臣、先代旧贵族。
受封者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受封诸侯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鲁、齐、燕、卫、宋、晋等。
前期: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拓展疆域
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削弱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壮大。
(1)渊源:

(2)目的:

(3)分配政治权力的依据和原则:

(4)实质:

(5)作用:

(6)影响: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之比较?
2.西周的宗法制
源于氏族公社的父系家长制。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①依据血缘,②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血缘贵族政治 )
强化王权,保证贵族特权;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凝聚宗族,促进团结 。
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宗族意识、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破坏:
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
表现:
经济上:

政治上:

军事上:

思想上: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表现: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宗法分封制崩溃,士阶层活跃,
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
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
“百家争鸣”
4、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
5.西周政治的特点
1、地方分权、贵族统治和等级制度是分封制的基本特征

2、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

3、族权与王权结合,用族权维护王权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家国一体的政治局面
4、周初对商朝遗民怀柔安抚的方法,说明了周人政治的成熟和宽阔的胸襟。
5、西周时期是我国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2.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实战演练
A
D
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4 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5题)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实战演练
B
C
A
(2009年海南)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可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D
(2009年广东)“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B
C [解析] “封”黄帝之后于蓟,表明与蓟城有关的制度是分封制。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D
(2011·海南卷)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C
2012上海单科历史《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 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D
(2012·浙江文综)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有关“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从题干信息可知,秦晋可婚,晋鲁不可婚。由所学知识可知,因此,鲁、燕为姬姓周贵族,宋为非姬姓商贵族。
(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
(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1、概念: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

(2)中央集权:

2.形成发展历程:
萌芽---
确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强化---
顶峰---
结束---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是国家政权的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战国;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辛亥革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制度结束)。

3、基本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行政制度;
(3)地方行政制度;
(4)监察制度;
(5)选官制度。
4、主要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3)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5、基本矛盾和趋势:
两大矛盾:
三个趋势: 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③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6、实行原因:(历史阶段整合)
(1)经济根源:

(2)政治根源:

(3)理论根源:

(4)实践基础:

(5)从地理角度看: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强大。
背靠大陆,腹地开阔,适于农耕,易于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故相继建立了专制主义帝国。

7、历史作用:
封建社会前期(明清以前),起积极作用为主······
(1)积极作用:
①政治: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外交:利于抵御外患维护统一与领土完整,促进中外交流;
③经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民族: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
封建社会后期(明朝时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理解?)
①政治上:皇权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思想文化上: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③经济上: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
(决策方式)
思想:法家思想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思想文化,控制加强
君相矛盾
中央地方矛盾
积极作用:(初期、中期)
政治安定;维护统一;
组织生产;调整矛盾;
民族融合;经文交流;
中外交流;抵御外患。
消极作用:(后期:明清)
政治腐败;束缚萌芽;
文化专制;阻碍进步。
中央集权
(组织形式)
形成于战国
确立于秦朝
完善于隋唐
顶峰于明清
结束于民国
经济:自然经济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手段
核 心
概 念 发展过程
经济基础
指导思想

作用

矛 盾 趋 势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图解
①起止:
②特点:
 
③弊端: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皇帝制度
前221年嬴政开创,后为历朝封建最高统治者所沿用,1912年溥仪结束。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个人意志,独断性、随意性。
2、中央官制:
皇帝
三公
九卿
★掌握三公职权
★特点:相互牵制,权归皇帝
三公九卿制
①出现:
②全面推行:
③特点:
A、直属中央
B、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④影响: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地方行政制度:
4、监察制度:中央:
地方:
御史大夫
监御使
5、选官制度:
世袭制;军功爵制
郡县制
春秋战国;
秦朝
--设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
亭(十里一亭,
治安及公文传递)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秦代三公分掌权力、互不统属、听命皇帝。丞相权力受到御史大夫牵制。

◎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应该注意的问题
1.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3.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4. 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实战演练
C
A
B
(2011·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区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形成“中朝”,启用布衣参议要政;重用亲信近臣于参与决策。

使丞相为首机构演化成为执行机构。
汉武帝削弱相权有哪些措施?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
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皇 帝
九 卿
有事上报
实际的
决策机构
实际的
执行机构
2、中央行政制度:
3、地方:(1)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2)后:郡县制-州郡县制(东汉)
※内(中)朝人员构成?职责所在?
内外朝制度
4、监察制度:
(1)中央:御史大夫(自学)
(2)地方:刺史制度
 ①创立者:
 ②概 况:
 ③职 责:
汉武帝
全国设13个监察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监察地方高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选官制度:
察举制度
(1)创立者:
(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

(3)发展演变:
(4)评价:
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德才、孝廉)
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按出生门第)
当时较完善,但具封闭性(如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且民意无从体现(如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
汉武帝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 什伍连坐 B. 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 皇权独尊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 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实战演练
A
C
A
(2011·北京文综·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1)“天之变局”是指: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中央行政制度:
三省六部制
官吏任
免考核
礼仪、
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工
程建设
户籍、
土地、
赋税
①草拟
②审核
③执行
(1)各省部职责: (2)特点:
①相权一分为三,君权独尊;②行政效率提高
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完善
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3、地方:
道-州-县
4、监察制度:
御史台(自学)
吏曰贵,户曰富,礼曰贫,兵曰武,刑曰威,工曰贱。
(1)时间:
(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
(3)发展演变:
(4)评价:
隋朝-清朝(1905年废除)
自上而下的考试//考试的成绩(学识)
从明朝开始“八股取士”(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加以限定)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统治基础
②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及文化素养,有利于效率提高
③促成了读书风尚和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⑤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学(诗歌)和艺术(如书法)的繁荣
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
科举制是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实质是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
5、选官制度:
科举制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实战演练
A
C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得以实现在、要通过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008年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皇     帝
中书门下(掌行政)
枢密院(掌军事)
二 府
——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大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宰相)
三司(掌财政)
参知政事(副相)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宋代中央
机构?
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2、中央机构:
(1)设中书门下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长官简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总体:同平章事(行政)、参知政事(行政)
     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
一参二府三司制
3、地方行政制度:
路-州-县
4、监察制度:
中央:提点刑狱司(自学)
5、选官制度:
改革科举制
地方:设通判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实战演练
B
D
D
(09年浙江卷)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
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
朝代是
A.唐代
B. 宋代
C.元代
D.明代
B
.(2012·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选C。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惟得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