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PPT课件
板 块 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

4.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
点拨 郡县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5.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  )
6.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
点拨 在中国君主专制的历史长河中,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均从属于皇帝的意志,谈不上分离。
×

×
7.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每个朝代的相权都受到削弱。(  )
点拨 错在“每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秦代、元代就不适合。
×
9.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
10.“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
点拨 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点拨 封建制度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合集,君主专制仅是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
×
×
11.元代的中书省是当时最高的行政机构,职权上相当于唐代的尚书省;唐代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两者不可混淆。(  )
12.明代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


13.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参与机务,都拥有决策权。(  )
14.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是起用身边亲信近臣和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  )
点拨 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的职能特色决定了其不可能拥有决策权。
×

1.宗法制
(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目的: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考点一 宗法制与分封制
核心词: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大宗、小宗
2.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考例1 从文化、文明传承视角考查宗法制
知识定位 商代——甲骨文、宗法制
辨析选项 由题干中的“‘宗’是一个会意字”“像宫室屋宇之形”等信息可知,“宗”最有可能与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有关,故A项正确。
“皇帝”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出现于商代,B、D两项错误;
青铜兵器与宫室无关,C项错误。
A
(2013·海南高考)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知识定位 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题关键 材料中的“血缘关系”“后世影响”是解题关键点,重视血缘亲疏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比较备选项,B项表述与此特点最接近。
B
考例2 从文化习俗传承视角考查宗法制的影响
在2014年高考中,分封制、宗法制在广东、海南、新课标全国卷Ⅰ等多省考题中均有涉及,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长效热点之一。备考2015年高考可从以下视角关注本考点:
特别强调
核心词:三公九卿、内外朝、三省六部、废丞相、军机处
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考 点 二 君 主 专 制 的
逐 步 强 化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使相权有所分散。
(4)宋——“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设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知识定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影响
C
考例3 从君权旁落现象看君主专制的影响
辨析选项 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被外戚、宦官、权臣、割据势力等控制,这些人实质上还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C项正确。
A项结论与史实不符;
中央集权体制指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体现的是皇帝权力被他人操纵,两者不一致,B项错误;
D项没有看到实质问题,只看到了表面,排除。
本题易误选D项,其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实质”,只看到现象,没有分析内在的实质问题。因此,解答这类选择题时,务必要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误区警示
(2014·全国大纲高考)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考例4 重要概念辨析——宰相VS内阁
知识定位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
调动知识 明代内阁仅仅是皇帝的辅从咨询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官,由此即可排除A、C、D三项。
B
特别强调
1.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演变趋势
(1)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核心词:官僚政治、推恩令、宣政院、理蕃院
1.史实
(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在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考点三 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其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2.认识
(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2014·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知识定位 中央集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演变
B
考例5 主干知识——从地方行政区划沿革看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加强
辨析选项 A项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运作、选官用人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C、D项排除,材料与经济关联不大;
正确答案为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行政制度设置上越来越细,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加强。
(2014·上海高考)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
A.江浙行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考例6 现实热点的历史思考——海峡两岸关系
知识定位 元代——行省制度——基础识记
调动知识 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区,中书省为元代最高行政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排除B、C两项;
根据基础知识可知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琉球地区,答案选D。
D
核心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考 点 四 古 代 中 国 的
选 官 与 监 察 制 度
2.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2014·福建高考,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考例7 (话题新关注——古今中外人才选拔机制的创新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知识定位 科举制的特点与影响
把握题眼 概括材料一信息“历代踵行”“时加修正”“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即可。
答案 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把握题眼 归纳材料“西国莫不慕之”“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知识定位 科举制的特点与影响
特别强调
对选官与监察制度的认识
1.对古代监察与选官制度的综合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2.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押题3 (立意:关注新史观——文明差异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
2014年,时空发烧友灌水贴引发网虫热议:假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可以穿越时空,与清代皇帝康熙坐而论政会谈什么?谈“三权分立、把权力关进笼子”——双方会吵起来!谈“文字狱、保护人权”——双方会打起来!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双方的这种观念差异应源于(  )
中国梦•学术动态网:《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一文认为,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以下观点片断,分析回答问题。
片断一 谈到秦始皇:认为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
认为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押题7 (立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主干知识)
片断二 谈到唐太宗: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不是一个封闭的制度。
唐太宗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片断三 谈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请回答:
(1)据片断一,肯定了秦始皇哪些政治贡献?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管理机制的?
答案 贡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全国。
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
(2)据片断二,唐太宗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
答案 制度变化:①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②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