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ppt课件《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ppt课件《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ppt课件《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ppt课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及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难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课时:4课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条件、时间、标志、意义)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
(2)人心上:
全国人民热烈拥护;
(3)政治、思想、理论上: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1949.3; 地点:
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
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4)组织上: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9; 地点:北京;
内容:中心议题、决定国名国旗等、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时间标志:
1949.10.1;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和影响
(1)结束压迫剥削历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新纪元;
(2)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条件、时间、标志、意义)
(3)经济: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4)思想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2007年广东单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3分)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9分)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3分)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6分)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
新中国的政体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中国的新型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
(2)确立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
人民民主政权初步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的比较
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
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
全国人民
资产阶级
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
(2)确立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
人民民主政权初步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关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宪法主要内容:
A.确立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人民民主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特点: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
(2)确立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
人民民主政权初步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关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宪法主要内容:
A.确立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
A.体现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意义:
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挫折、发展:
目的是什么?
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负责人的组成包括中共、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人士等优秀人物、知名人士和专家,这充分体现了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精神和政权特色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民主平等原则
A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确立、挫折、发展:
(4)挫折:
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的破坏
(5)新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
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师说》P37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
(1)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
(4)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5)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比较
(1)两者的联系:
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不同之处
①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
③监督权不同。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政协监督是一种民主监督。
④产生与组成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产生。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②民族分布特点
(1)实行原因
大杂居、小聚居
(2)建立法律依据
①1949年《共同纲领》;②1954年宪法。
(3)概况
①三级机构;②五个自治区。
(4)评价:
①是基本政治制度;②实现了,保证了,促进了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内蒙古自治区1947
西藏自治区1965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B
▲2008年12月11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南宁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率中央代表团出席了庆祝大会。并在致辞中表示:自治区成立50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离不开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错误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政府,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C.充分体现了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与自治的有机统一
C
▲1975年《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充分说明

A.当时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受破坏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1、中共“八大”的探索(1956.9)----良好开端;
(1)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人民对于经济
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
VS
阶级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1、中共“八大”的探索(1956.9)----良好开端;
(1)主要内容:
(2)意义:
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践踏----重大挫折;
(1)文革的发动:
原因:
导火线和标志:
(2)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中央文革小组——领导机构;红卫兵运动——发展;造反夺权(上海)——高潮;迫害老同志。
过程:
文革性质:
(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师说》P37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重大转折;
1、背景
(1)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10)
(2)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局面(两个凡是)
(3)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召开奠定了基础。
2、内容(拨乱反正)
A、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
C、组织路线
D、伟大决策
3、意义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民主建设的初步构想;
2、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先后制定通过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义务教育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等一系列法律文件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
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律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法制化的统一。
也就是说,只有在进一步完善……(三大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3、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
(二)“一国两制”的含义、特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种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师说》P37
(三)“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的历程:
(1)香港问题的由来:
(2)香港回归的历程:
中英会谈 1982
联合声明1984.12.
胜利回归1997.7.1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0
2、澳门回归的历程:
联合声明 1987.4
胜利回归 1999.12.20
▲探究: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
前提条件——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港澳、中国、国际)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关系与区别
《师说》P37
三国:
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元朝:
台湾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
1683年:
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
1885年:
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2、近代的大陆与台湾:
1895年:
日本侵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945年:
国民政府代表中国收回台湾;
1949年: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从此大陆与台湾长期隔绝。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古代的大陆与台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624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政府与人民为了祖国统一做的努力: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开始。
③ 1992年l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 何为“九二共识”?
④ 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⑤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1)从成因上看,德国分裂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是冷战的产物,是由外国干涉所致的国际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战遗留问题。
(2)从性质上看,两德统一、朝鲜半岛统一是属于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统一;中国则不同,因为台湾始终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独立国家。
(3)从统一的方式上看,两德统一、朝韩谈判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对等谈判,而中国的统一则是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平等协商,是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
▲台湾问题与两德问题、朝鲜半岛分裂问题原因、性质根本不同
有利因素:
文化同源:
人心所向:
祖国强大;
方针正确;
交流加强;
国际公认:
不利因素:
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
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力又是什么?
考过什么?
真题研析




B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例2
例3
真题研析
例1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例2
例3
真题研析
例1
B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例2
例3
真题研析
例1
D
如何再考?
命题探究
立意
C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命题思想二
命题思想三
命题探究
命题思想一
命题思想四
D
立意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命题思想二
命题思想三
命题探究
命题思想一
命题思想四
立意
D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命题思想二
命题思想三
命题探究
命题思想一
命题思想四
立意
D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命题思想二
命题思想三
命题探究
命题思想一
命题思想四
立意
B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命题思想二
命题思想三
命题探究
命题思想一
命题思想四
立意
C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命题思想二
命题思想三
命题探究
命题思想一
命题思想四
练出高分
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
C
A
练出高分
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
A
练出高分
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
C
练出高分
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
练出高分
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
A
D
练出高分
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
A
练出高分
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
练出高分
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
D
1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2
3
4
5
6
练出高分
B
B
1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2
3
4
5
6
练出高分
1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2
3
4
5
6
练出高分
D
A
1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2
3
4
5
6
练出高分
教学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

二、教学速度有点快,学生做笔记时间不够。

三、内容丰富,应该注意取舍。

四、多引导学生思考,留足学生思考时间。

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