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
(点对点检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典例1】(2011·福建文综·T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精讲精析】选C。
【命题人揭秘】本题以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回忆录为切入点,考查对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过程及影响的理解。是以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为命题的依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较为灵活,较好地体现了运用史实论证问题能力的考查。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本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高频点,主要考查对两极格局形成、影响及阶段特征的理解认识,特别注重对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变化的重要史实的理解考查。
2.从考查形式和角度看:命题多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运用图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考查。突出对两极格局形成、影响及国际关系特点的考查等。
3.复习备考时,应继续重视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记忆;分析国际大背景下具体史实的特点、影响,突出美苏两极格局实质是两分天下,不同国家利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
1.(2012·全国文综·T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冷战中重大事件的时间,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析】选C。因为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是在1954年10月2日,为了在军事上与北约对抗,苏联于1955年成立了华约组织,由此判断C正确。第一次柏林危机是1948年,德国分立开始于1945年,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
2.(2011·广东文综·T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选A。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美国实施的“经济手段”,“对付苏联”。二战后,美国在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它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一个表现,故选A。B、D两项都属于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但不是为了对付苏联;C项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政治军事组织非经济手段。
3.(2010·江苏单科·T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解析】选D。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世界人民与法西斯主义的矛盾得到解决。由于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二战后盟国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冷战”开始,两极格局逐步形成。
4.(2010·海南单科·T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解析】选C。分析材料中“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等信息,美国在A、B两项事件中是受益者,与题意不相符,D项时间跨度到80年代,可排除。故选C。
5.(2010·广东文综·T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意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是在70年代,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C项也排除。
6.(2009·江苏单科·T19)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
7.(2009·海南单科·T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解析】选B。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8.(2009·辽宁、宁夏文综·T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 )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能力。A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B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与题干不符;“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由此排除D项。
(2011·海南单科·T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利用图文考查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特点。解答本题应结合图片分析马歇尔计划覆盖的地区,迁移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分析,说明马歇尔计划援助具有浓厚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色彩。
【解析】选C。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结合二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典例2】(2011·山东文综·T16)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精讲精析】选A。
【阅卷人点评】本题通过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格局变化切入考查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通过阅卷数据统计发现,本题学生错选B项的较多,这主要是只看到了经济变化的表面现象,没有分析其变化的本质,同时对政治格局与经济格局变化关系理解不到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的多极化,七十七国集团是一个经济集团组织,但实质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针对这类题目解答,学生要认真分析理解试题情境,全面透过材料,把握现象的本质。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高考考查略低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但仍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从考查内容上看,欧洲走向联合及其性质、不结盟运动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从命题角度和能力考查上看:命题多运用史料或者史论性材料,创设情境,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角度多集中于促进多极化发展的因素及多极化趋势对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3.复习备考时,要特别重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进程、特点及影响;美国与西欧,美国与日本关系演变的史实、影响;不结盟运动背景、政策与目标等内容;应注意把握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体现的特征及影响。
1.(2012·四川文综·T23)“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冷战中重大事件的时间,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析】选C。因为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是在1954年10月2日,为了在军事上与北约对抗,苏联于1955年成立了华约组织,由此判断C正确。第一次柏林危机是1948年,德国分立开始于1945年,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
2.(2010·福建文综·T22)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解析】选B。具体分析见下图所示:
3.(2010·海南单科·T20)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解析】选A。本题考查各个国际组织的职能,上海合作组织没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职能,排除B;三个国际组织都没有对抗特定国家集团的职能,排除C;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要求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排除D。
4.(2009·安徽文综·T20)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
A.互相妥协 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材料中的“现有的军事集团”指的是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二战后美苏冷战,“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互相对峙。
5.(2009·山东文综·T16)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性质和万隆会议的原则,意在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其会议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这一精神与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的不结盟运动的精神是一致的。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典例3】(2011·江苏单科·T19)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精讲精析】选A。解答本题应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对恐怖主义的基本认识进行分析判断。“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体现了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故①符合题意。“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表明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故④符合题意。②③本身说法就不准确,可以排除。故答案为A。
【命题人揭秘】本题从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为切入点,考查对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恐怖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反映了高考重视将历史主干知识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地区热点问题密切联系考查,充分体现了历史的社会功能。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历史复习时要注意联系时政热点,从当今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的问题,如当前和平与发展中的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威胁、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考查理解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更好地为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而服务。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高考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考查相对较少,从内容上看,主要联系社会现实热点问题考查对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及和平与发展主题等知识点的理解认识。
2.从命题角度和能力看:主要以选择题形式为主,非选择题偶有链接考查,重点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等;命题多是联系必修二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理解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的特征及内在联系,理解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3.复习备考时,应注意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及影响,特别突出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联系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当今国家与地区的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1.(2010·北京文综·T23)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情境迁移能力。材料反映的是1990年世界杯,这年在意大利不可能看到以后才发生的事:
①欧盟成立于1993年,④是在1999年。
2.(2009·广东单科·T25)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思维过程如下
【解析】选D。本题考查“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削弱;美国尽管经济地位受到欧盟和日本的挑战,但是其军事实力却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当今世界格局尽管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却日益呈现多极化趋势。奈教授认为军事力量是单极的,而经济力量是多极的,体现了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维度认识。
【点睛】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1)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手段各具特色。
(2)“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提醒】对西欧各国走向联合的理解
(1)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2)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前提。
(3)欧洲联合的特点是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渐走向政治联合,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点睛】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1)美国与西欧关系经历了美国帮助西欧经济复兴、西欧追随美国到20世纪70年代西欧逐渐摆脱美国控制的历程,西欧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日益走向联合。
(2)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经济与外交上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历程,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提醒】不结盟=不结盟的结盟
(1)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同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
(2)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经常一起开会,讨论一些重大问题,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中国奉行的真正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影响: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有利于体现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解决全球化问题,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各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点睛】中国作为多极化趋势中“一极”的依据
(1)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的常任理事国。(2)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3)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4)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点睛】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格局的特点
(1)这次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不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决定了新旧格局交替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2)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3)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4)局部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增多,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主要因素。
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回顾两大阵营和冷战格局定型的历史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历史环境,给美苏各自的扩张和相互竞争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当时的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方面,可以说是互为“天敌”,而两国之间又缺乏经济联系和充分的信息沟通与相互了解。美苏两国同其他国家
的力量对比极为悬殊,两大意识形态严重对立,造就了势不两立的两大阵营。
——王缉思《苏美争霸的历史教训和中国的崛起道路》
请探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雅尔塔体系(制)、两极格局、冷战、美苏争霸等重要历史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1)所谓雅尔塔体系(制),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
(2)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3)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二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逐渐被美苏争霸的局面所代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4)“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提示】(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应用体验 1】(2012·广东百校模拟)《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中提到: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政策设计人员认为,美国的计划要按照上述目的制定。“美国的计划”的实施( )
A.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导致朝鲜战争的爆发
C.有助于恢复西欧经济和遏制苏联
D.使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解析】选C。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是指马歇尔计划,美国此举是为了恢复西欧经济来对抗和遏制苏联。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
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5月30日)
请探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欧洲摆脱“卒子” 地位走向联合的原因。分析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不同。
【提示】(1)原因
①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上具有认同感,有共同的经历,特别是二战的惨痛教训,使欧洲人普遍有了联合的愿望。
②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③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为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欧洲有了走向联合的愿望。
④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不同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②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④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西欧出于自身的需要,同第三世界保持密切联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