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1《期末总复习资料》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1《期末总复习资料》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1《期末总复习资料》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1《期末总复习资料》ppt课件免费下载精品高中历史必修1《期末总复习资料》ppt课件
期末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述
时限:先秦——明清
主要内容:
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我国早期的
政治制度(夏、商、周)
夏商的政治制度:世袭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目的、内容、形式、特点、作用)
宗法制
(目的、起源、内容、特点、作用)
分封制
目的:
内容:
对象: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权利:世袭统治权(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
考点一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巩固统治
授民授疆土(土地+人民)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保证王权的稳定
起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特点: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
考点二
嫡长子继承制(最大)
互为表里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三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突出两条主线: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日益加强
秦朝——首创
汉、隋唐、宋、元——发展完善
明清——顶峰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形成背景:秦的统一;秦始皇雄才大略
内容: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制(核心)
2、中央:三公九卿制
特征:以皇权为中心,三个高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处于相互牵制的状态
3、地方:郡县制(郡、县为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朝廷任命)
影响:对国家的统一、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世王朝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
考点四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五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增设“参知政事”)
总的趋势:削弱相权与将权,强化皇权
(二)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与变化(了解)

(郡、县)
汉初
(郡、国并行)
汉中后期
(州、郡、县)

(州、县)

(道·州县)
(藩镇)
北宋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布政司、府、县)

(省、道、府、县)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御史大夫、监御史)
西汉
(御史大夫、 刺史)

(御史台)

(都察院)
注意: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含 义
时 间
先秦时期
秦汉至魏晋
隋唐至明清
与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有关
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随着士族制度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推行
背 景
汉武帝时开始实行,以选举贤良;魏晋时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才
隋唐时创立和完善;明清时八股取士
发展情况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六
绝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面对外来侵略时起到一定作用
消极影响:决策具有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使大小官吏唯命是从,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风气盛行。
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考点七
课堂检测
1、宗法制度的最大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大宗、小宗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
2、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3、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作用是:
A、加剧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 B、避免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
C、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 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
4、中国历史上省制开端始于:
A、隋唐 B、北宋 C、元朝 D、明清
5、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形成于:
A、唐朝时期 B、宋朝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6、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军机处的设置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严酷的文字狱
7、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学思想的启示
期末总复习 第二、三单元
列强入侵和中国
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单元概述
时限:1840~1949年
主要内容:
屈辱史:列强侵略(侵略战争、侵华方式、影响)
抗争史:中国军民的抗争(抗争事件及其结果)
探索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三大阶级民主革命)
列强入侵
人民抗争
旧民主主义时期:
五次侵华战争
新民主主义时期:
日本侵华战争
旧民主主义时期:
广大人民和爱国官兵自发的抗争
新民主主义时期:
全民族抗战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1911年)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 ~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
军事侵略
政治侵略
列强入侵
认识:列强侵略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
民族危机
经济侵略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强占、划分
门户开放
背景: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中国封建危机四伏
考点一
伟大的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
既定国策(根本)、经济危机、可乘之机
军事侵略:
侵华暴行:
在沦陷区:
罪行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表格)(了解)
全民族的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
抗战
胜利
胜利过程:1944~1945年大事记
中共七大:1945春,内容3点,意义
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国内、国际
抗日过程
原因:
一系列事变、全面侵华战争
屠杀、细菌战、毒气战……
以华制华、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奴化教育
考点二
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

活动: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枣宜会战

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
活动:开辟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
③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①工人罢工、募捐; ②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关外人民
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⑴蔡廷锴蒋光鼐率十九路军淞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⑵长城抗战——①安德馨营山海关殉国;②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③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国民党爱国官兵
组织抗日义勇军--→ 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东北军民
①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 ② 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 ③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爱国力量
黄海战役
左宗棠收复新疆
爱国官兵反抗
义和团运动
反割台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
人民自发的斗争
结果及意义
经过
原因
第一次自发
1839.5,四方炮台
①列强的侵略, ②清府卑躬屈膝
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①1875-1876-1877-1878;②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
①边疆出现新危机②阿古柏侵略新疆③俄国趁机出兵
①海战后主力尚存;②威海战役中全军覆没
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定刘、致邓、经林、靖叶
日本侵略中国,甲午战争爆发
①反帝爱国; ②阻止列强瓜分阴谋
兴起与发展
失败及原因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维护领土完整,写下光辉篇章
邱逢甲、徐骧、刘永福血战5个月
《马关条约》签订,割占台湾
考点三
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
太平天国运动
背景
经过:金田起义→永安建制→攻克武昌→定都
天京→三路出击→天京事变→天京陷落
治国方案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原因:
条件:
拜上帝会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评价)
后期《资政新篇》(内容、评价)
评价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进步性: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考点四
认识: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承
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封建压迫西方侵略自然灾害
太平天国(1851—1864)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洪冯理论、组织准备
金田起义建号建军
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英忠与干力挽败局
联合绞杀天京陷落
颁布纲领,三路出击
反封反侵,向西学习
辛亥革命
背景
必然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可能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武装起义和保路运动
过程:武昌首义→清朝瓦解→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评价
功绩(P53最后两段)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革命果实被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考点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曙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原因、过程、性质、历史意义)
中共成立(成立条件、“一大”“二大”内容、历
史意义)
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国民革命(1924~1927年)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抗日战争(1937~1945年)
解放战争(1945~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P56三点)
考点六
五四运动
直接原因:
过程: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爆发原因
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
成立条件(阶级、思想、组织、外部)
成立标志:中共一大(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中共二大(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1919年 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罢课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阶级
三罢斗争
过程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 罢免 拒绝
学生被逮捕
初步胜利
中共“一大”和“二大”的比较
1921年7月23日
上海
成立中国共产党
规定党的纲领;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2年7月
上海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制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这是中国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革命
时间:1924~1927年
方式:国共第一次合作(党内合作、国民党一大)
失败标志:
失败原因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主观: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功绩:
教训: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
国共十年对峙
时间:1927~1937年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背景:大革命的失败;城市暴动的失败
斗争情况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
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红军
长征(34-36)
原因:
主要事件: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转折:
结束标志: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遵义会议
时间:1937~1945年
方式: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意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时间:1945~1949年
过程
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新中国的成立
期末总复习 第四、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民主
政治和对外关系
单元概述
时限:1949~至今
主要内容:
1、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新中国初期三大制度、“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制成就)
2、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成立条件、时间、历史意义)
曲折历程
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三大民主制度的建立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
意义:标志着以宪法为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军事条件: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胜利
成立条件
2)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3)群众条件:人民拥护共产党成立人民政府
情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内容:
历史意义(国内、国际)(P65)
考点一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新中国初期三大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形成标志: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确定国家性质和根本
政治制度
原则:
性质:
形成标志: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职能演变
权力机构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方针:
意义: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考点二
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法律保证:《共同纲领》和54年宪法
情况: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宪法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原因:“文革”的发动
标志:
原因: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
具体表现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大倒退
(4)各级负责人和人民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
教训:必须健全民主和法制(最深刻)
考点三
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意义)P67
具体表现
①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②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考点四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外交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后)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背景
国际:二战后初期,两大阵营对峙
国内:新中国成立
外交总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初期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核心)(原因)
外交成就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并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准则(提出、内容、意义)
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考点五
新中国外交的突破
背景
国际:
亚非拉民解运动兴起、美国孤立政策失败
国内: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突破表现
⑴重返联合国
标志:
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大
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一个重大胜
利,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作用奠定基础
⑵中美关
系解冻
(关键)
⑶中日邦交正常化
原因(美国、中国)(了解)
过程:
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建交公报→正式建交
意义:结束了两国二十多年对峙,
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原因:
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直接)
标志:
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
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对两
国发展和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考点六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背景
国际: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出现
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
调整政策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重大活动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江泽民参加千年首脑会议 P84)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上海合作组织(前身、成员国、性质)
考点七
考点八
“一国两制” 的提出及其实践
提出者:
邓小平
内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理论
形成过程:
《告台湾同胞书》(79年)→《关于台湾
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81年)→邓小平提出构想(80年代初)→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84)
实践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时间: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意义(P71)
台海展望
隔绝(1949~1979年):军事对峙
沟通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1992年,“九二共识”
1994年,《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纲领性文件)
期末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述
时限:古代(1640年之前)
主要内容:
1、西方民主的摇篮——古代希腊及其代表雅典城邦
(古希腊自然环境特点、希腊城邦特征、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及其评价)
2、西方法制的渊源——古代罗马法律
(古代罗马法律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罗马法形成的历史意义)
希腊民主政治
产生条件
自然环境:
地少山多、海洋资源丰富、地中海式气候
社会环境
政治方面:
独立自治、孕育民主
经济方面:
商品经济发达
文化方面:
思想文化繁荣
人文方面:
公民珍视个人自由,集体荣誉感强
典型雅典
城邦
地位:“全希腊的学校”
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考点一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顶峰
民主政治内容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机构
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构
十将军委员会——最高军事机构
陶片放逐法、津贴制度
民主政治的得与失(P96)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不满贵族专权
①经济:颁布“解负令”
②政治:按财产多寡设立“四百人会议”
③司法:“陪审法庭”。
①局: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②进: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僭主政治被推翻后,认 识到氏族贵族政治的危害(了解)
希波战争胜利
①血缘选区→地域选区(核心)
②“五百人会议” 、“十将军委员会”
③轮值主席制
④制定“陶片放逐法”
①打破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标志着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②公民大会(最高)、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充分权力;③发放津贴
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贵族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
罗马人的法律
形成过程
习惯法
成文法
第一部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含义、特点、意义)
万民法(含义、特点、意义)
自然法(含义、提出者)
考点二
影响
期末总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
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单元概述
时限:近代(1640~1917年)
主要内容:
1、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2、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
(法国民主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3、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总体认识
资产阶级代议制
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民主共和制
发展
法国民主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考点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了解)
形成过程
确立:《权利法案》的制定
内容(P105第二段)
目的:
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
意义:
确立议会至上、司法独立原则,奠定君主立宪制基础
发展:责任内阁制
形成过程
枢密院
国王的最高行政机关
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
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
18世纪中叶,最终形成
内容
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了解)
特点:内阁与议会相互制衡、君主统而不治、议会
居权力中心
拥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国家象征
统而不治
拥有行政权、财政权、部分立法权
君主
首相
责任内阁
英国政治体制示意图
制衡关系
任命
选民
选举
形式任命
多数党组阁
集体负责
司法独立
考点二
美国民主共和制
背景:松散的“邦联制”导致美国内忧外患(了解)
确立:1787年宪法
内容
联邦制
三权分立制(P110最后一段)
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原则:权力“制约与平衡”
意义(P111第一段,三点)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制约

平衡
总统
国王
选民选举
世袭
任期制
终身制


总统
首相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总统
(议会)内阁
不同点
资本主义
三权分立
两党制
两院制
相同点
考点三
法国民主共和制
背景:1789年大革命后,法国政局动荡不安
主要内容
确立标志: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①行政权:
②立法权:
总统(国家元首、拥有各项大权)
议会(两院制),参议院权力更大,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③确定国歌、国庆日、政体
评价(略)(P115第四段)
德国君主立宪制
(1)确立国体:
(2)确立政体:
①皇帝:
②宰相:
③议会:
联邦制
国家元首,拥有极大权力
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
行政权
立法权
两院制,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背景:德意志的统一(三次王朝战争)
确立标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主要内容
君主立宪政体
评价(P116最后一段和P117第二段)
考点四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认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过程形式: 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宪法,设立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