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班级管理>心理健康辅导
  • 资料信息
  • 科目: 

    心理健康辅导

  • 格式:  PPT
  • 大小:  333K    22张
  • 时间:  2016-08

以“王道”思想--指导德育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以“王道”思想--指导德育ppt课件以“王道”思想--指导德育ppt课件
以“王道”思想
指导德育
——吴鑫朋
王道持德,在于行教化, 施仁义,以儒家为代表。
霸道持力,在于行惩戒,施威慑,以法家为代表。
德育是一个道德认识的过程,是从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落实到道德行为,进而形成道德习惯,最后固化成一种长期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 ,核心是 。
自律
稳定
知识即美德。
——哲学家苏格拉底
班主任职责:
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善良和正确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条件和形式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本班学生,并督促其形成习惯。
什么是“王道”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答齐宣王 “昔者王之治岐也,……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王道”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
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
《礼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悸,则王道备矣。”
一、礼导其志
二、乐和其音
三、政一其行
四、刑防其奸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
礼是一种道德伦理规范,或曰典章制度,或曰自然法,或曰宗教,或曰民仪。
“礼”在字典里的含义有三种:1、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2、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3、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
一、礼导其志
1、什么是“礼”?
2、如何以“明礼”指导意志呢?
首先,牢固树立“成才先成人”的育人理念 。
其次,清醒认识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成长
规律。
最后,选择比较完整的国学启蒙经典 。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是除《三字经》以外影响最大的三字句的儿童训蒙教材,由清朝的李毓秀编撰而成。它原名《训蒙文》,后经人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以学规形式对年幼学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启蒙读物,全篇以儒家的忠孝思想为纲,依次讲解了如何对待父母、兄弟、长辈,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求学的道理。虽然其中也有封建糟粕,但更多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和谐家庭关系、优化社会风气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自南宋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创作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二、乐和其音
1、什么是“乐”?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2、 “乐”有何作用?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 ——贝多芬
3、精选班歌,唱出同一个声音
《相信自己》、《超越梦想》
《everyone is no.1》、 《承诺》
《真心英雄》 、《壮志雄心》
《我的未来不是梦》、 《朋友》
《相亲相爱一家人》
三、政一其行
1、什么是“政”?
“政”在这里指“政策法令”。对于治国之君而言,就是以自己的意志颁布国家法律和圣旨以统治人民。
2、什么是班级管理中的“政令”?
我们所谓的“政令”就是校纪班规、班级口号、班级宣言等,这些规章制度基本上是在维护绝大多数同学权益的基础上制定的,甚至我们有的班级管理规定还可以全班同学参与建言献策并通过民主表决制定的。基本的原则是:
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利为人人。
“1班!挺住!相信明天会更好!用我们的努力和汗水重新打造新1班。” ——就职演讲摘录
“奋战一年,幸福一生。”
——初三(1)班班级口号
“不抛弃,不放弃。”
——初三(1)班班级口号
四、刑防其奸
1、什么是“刑”?
在法律范畴中,刑罚是国家创制的、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对犯罪分子某种利益的剥夺,并且表现出国家对犯罪分子及其行为的否定评价。
2、正确区分班级管理中 “刑” ?
我们班级管理中,这个“刑”则主要表现在各种惩罚制度和批评行为。
※新《义务教育法》第29条规定:

严禁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教育家霍懋征老师有一则故事,当年她在北京实验二小任教时,一名非常固执的学生犯了错后拒不认错,霍老师于是也非常固执地说,如果他不认错,她就一直不离开这名学生。于是,这名学生去班里,霍老师就跟他到班上,学生去操场,她就跟他到操场,这名学生说回家,霍老师就跟着他回家,他们从西单附近开始沿长安街步行向西,一直走到今天的军事博物馆。这名学生最终还是“屈服”了,诚心向霍老师认错。在这个事例中,不知霍老师的“跟随”算不算一种变相体罚呢?
没有哪一种教育手段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结论:
适当的惩诫是教育过程中所必须的,惩戒的目的,不仅仅要教会一个人在社会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培养一种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如果说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话,那么惩戒教育,则可以告诉学生,任何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这是文明社会中所有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当然,惩诫教育的关键是要适度,因此,法律要禁的,应该是“失度”的体罚与变相体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