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4.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选修2优质课《5.4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高中地理选修2优质课《5.4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地理选修2优质课《5.4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地理选修2优质课《5.4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基础自主梳理
知能层级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课标领航
当堂巩固训练
第四节
课外视野拓展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2.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洋空间利用的类型及海洋空间的特点。
2.掌握海洋交通和通讯的特点和现状。
3.掌握人类造陆的方式。
4.了解海底空间的特点及适合储藏的物品。
基础自主梳理
一、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
1.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________、______、海底三个部分。海洋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__________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
(1)特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______________大、资金投入大、_________也大。
海上
海中
生态条件
技术难度
风险
(2)海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深海活动要适应________、高压、低温、________的环境。此外,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__________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3)优点:___________广阔,便于立体利用;__________便宜,不需搬迁人口;海底__________好,海中温度、_______比较稳定。
气象状况
海水的运动
黑暗
缺氧
设备材料
海洋空间
地价
隐蔽性
压力
(4)意义: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沿海地区_____________,开发海洋资源,拓展人类
____________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目前人类对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从传统的____________扩大到_________、居住、
_______、储藏和__________等诸多领域,而且开发利用的________和 _______也在不断进步。
人地矛盾
生存空间
交通运输
生产
通讯
文化娱乐
手段
方式
1.海洋交通与通讯
(1)海洋运输:包括____________、运输船舶和_____________等要素。
(2)海港是船舶的__________、海运物资的
__________,也是人类开发利用___________的重要场所。
(3)海峡和____________是重要的海上运输线,例如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____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____”;
海港码头
海上航道
停靠地
集散地
海洋空间
洲际运河
马六甲海峡
海上生命线
而__________和巴拿马运河对于缩短航程、提高海运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海洋运输的主要工具,现代海洋船舶日趋大型化、__________,不仅吨位大,而且速度快、
___________强。
(4)海洋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从海面向_______和____________拓展。其主要利用方式是建造
___________、海底管道、_____________以及铺设海底光缆等。
苏伊士
专业化
续航能力
海底
海洋上空
海底隧道
跨海大桥
思考
1.马六甲海峡为什么是重要的海上生命线?
【提示】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东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因而,它与其南部的大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共同成为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也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
马六甲海峡这条“世界经济的生命线”,长不过1000千米,最窄处不足600米,全球贸易中1/4的货物运输和差不多一半的石油运输都要经过这里,每年过往的商船超过6.3万艘。
目前,我国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使用国,平均每天通过船只量达到80艘,承载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运输,同时马六甲海峡也是我国海上石油生命线,我国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的五分之四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
2.围海填海造陆
(1)造陆:人类改造和利用海洋空间的常见方式,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围海造陆:利用_______将一片海域与海洋隔开,并将堤内海水排出,形成封闭陆地。_________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
(3)填海造陆:在沿岸_______水域,通过堆积砂石、________和_______建造陆地。我国______人多地少,当地人民在100多年前就开始通过填海造陆来获得土地。
围海造陆
填海造陆
堤坝
荷兰
浅海
泥土
废料
澳门
(4)人工岛:有的人造陆地与________分离,称为人工岛。它通过海堤、_______或者
____________等与陆地相连。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________、美国、法国、______等都建造了人工岛,甚至还出现了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____________。
(5)其他“造陆”的方式:_______________、海上工厂、海上作业平台等,虽然不是陆地,但同样起着类似于人造陆地的作用。
海岸
栈桥
海底隧道
日本
荷兰
海上城市
海上人工码头
思考
2.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十分巨大,请问为何我国目前尚无海上城市?
【提示】 海上城市的建设难度和资金需求量都远高于围海造陆、填海造陆,海上城市的建设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建设海上城市的技术还达不到。
三、海底储藏
1.海底空间________,________较低,
_______变化平缓,且远离______区,特别适于存放石油、________、炸药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
2.__________的海底环境适于存放大米、小麦等易霉变、易腐烂的食品。
广阔
水温
温度
天然气
低温缺氧
居民
知能层级突破
1.海洋可利用空间及其特点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优缺点
3.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拓展人类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目前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全球热点。
关于海洋空间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底两部分
B.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C.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不是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D.由于深海环境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所以深海空间不能利用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海洋空间利用的问题,包括海洋空间类型、利用特点及利用中的问题。
【答案】 B
1.海洋交通与通讯
(1)海洋运输的组成要素及特点
(2)利用方式
建造海底隧道、海底管道、跨海大桥、铺设海底光缆等。
2.围海填海造陆
(1)造陆的常见方式
(2)人工岛
有的人造陆地与海岸分离,称为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都建造了人工岛,还出现了海上城市。建造人工岛的国家有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人类“造陆”的方式趋向多样化发展,如海上人工码头、海上工厂、海上作业平台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日本东京湾20%的海域被填平以增加城市面积,而神户的一部分也建到了人工岛上,修建海洋城已不是空想,而是现实。
1995年,在摩纳哥由“展望2100年”组织召开的海洋城大会上提出的修建大阪海洋城走廊的建议,就是极好的证明。日本人打算在距海岸100米处建一条环海湾的走廊。
交通要道和技术服务设施都在地下,表面只有一系列小岛,建成有居住区的小的海洋城市,但也有面积较大的商业口岸、机场和娱乐场所。这是一种海上和海底的两重性的城市,城市庞大但很传统。
(1)日本大面积填海造陆,主要是由日本的国情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2)神户位于日本领土四大岛中的____________岛上,临________海。
(3)兴建海上城市,________和________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
【解析】 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围海造陆成为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解答材料分析题除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外,还应与教材相关内容相结合,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日本领土狭小,面积仅37万多平方千米,而人口却超过1亿,人多地狭,是日本发展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不利因素。
为了扩大用地面积,日本开展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作,现在人工海岸已占海岸线总长度的1/3,成为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日本神户人工岛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但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
【答案】 (1)岛国且地狭人稠
(2)本州 濑户内
(3)工程 费用
海底空间适于存放石油、天然气、炸药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的原因是(双选)(  )
A.水温低,不易变质
B.水温较低,温度变化平缓
C.远离居民区,偶发事故不易造成人员伤害
D.石油、天然气、炸药只能在低温下储存
【解析】 海底空间适于存放石油、天然气、炸药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其原因是海底空间广阔,水温较低,温度变化平缓,且远离居民区。
【答案】 BC
教材深化透析
一、教材P63(上)“思考”
1.海洋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特殊。不同海洋空间其特点不同:海上气象复杂多变,海水运动具有经常性和不稳定性,深海黑暗、高压、低温、缺氧。另外海水腐蚀性强;海冰破坏性大。因此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高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利于更好地开发海洋资源,对陆地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因此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意义重大。
二、教材P63(下)“思考”
回答此题可以结合课本第63页提供的“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图”,查找几个重要海上通道,由此观察所经航线,如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向北可到达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到大西洋、可到达欧洲
南部和西部并经过英吉利海峡到达北海,到达北欧各国,向南经过红海、曼德海峡到达阿拉伯海、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太平洋,沿途可到达南亚、东南亚、东亚各国。另外可以了解石油运输路线,从波斯湾出发,经霍尔木兹海峡到达阿拉伯海,向东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太平洋,沿途可到达南亚、东南亚、东亚各国,向西可走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也可以经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大西洋,到达欧洲各国,也可以横穿大西洋到达彼岸的北美国家。
三、教材P66“思考”
造陆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环境和海岸环境,使一些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因此濒临灭绝,使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造陆发展农业的地区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土地退化严重;造陆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等。总之,造陆使局部地区整体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有可能使整体环境出现退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
课外视野拓展
与建造海上人工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围海造田。
中国有句古话叫“沧海变桑田”,意思是指今天的陆地曾经是海洋,宋朝的沈括在内陆的高山上发现牡蛎贝壳时,曾发出了“此地曾为沧海”的慨叹。
自然的沧桑之变不为人类所感觉,因为沧桑之变是个缓慢的过程,人为的沧桑之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表现得轰轰烈烈。
围海造田开展得最有成效的当属荷兰。有关专家曾断言,在荷兰,如果没有水泵不停地抽水,荷兰的一半国土将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
荷兰的处境的确不妙,全国有27%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1/3的国土海拔高度仅在1米上下,首都阿姆斯特丹昔日就是一个低于海平面5米的大湖。
荷兰人在13世纪时就注意到了应该保护自己的生存地,他们从那时起就围海造田,目前已增加土地面积达930万亩,约等于其国土的l/5。荷兰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约1.2亩,而且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海潮、风暴的袭击。因此,需要加固沿海堤防,筑堤的目的在于保证内陆安全,同时收益的是增加耕地面积。荷兰围海造田采取的方式是圩田开垦、围海开垦、堵湾开垦。
荷兰人的沧桑之变工程是巨大的。1927~1932年,他们筑起了世界上最长的海堤,堤长30千米,高出水面7米,底宽90米,顶宽50米,这条大堤成为欧洲10号国际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大堤将拦断的海封闭起来成为内湖后,又采取海水淡化方式排除盐分,分片围垦,水抽干后,获得了2600平方千米的可耕田,成了荷兰人的米粮川。1953年到1986年间,荷兰人又在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的三角洲区域围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