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8.*阿炳在1950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18.*阿炳在1950

  • 格式:  PPT
  • 大小:  1.85M    42张
  • 时间:  2016-12

《阿炳在1950》ppt课件7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阿炳在1950》ppt课件7《阿炳在1950》ppt课件7《阿炳在1950》ppt课件7
阿炳
在1950
邮箱:hong.yu.007@163.com
白石中学 何宏宇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数
1、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2、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    3、输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    4、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重点:
  1、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难点:
  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二、简介《二泉映月》
三、简介阿炳
四、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五、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和真实写照,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简介《二泉映月》
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它在报道上首先是声画结合,其次是解说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另外,电视专题片在报道深度上有别于一般新闻报道,它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提示和升华主题。
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无锡(  )    煞 (  ) 勒令(  ) 聆听(  )    稀罕(  )   寡妇(  )     继承(  )    衣钵(  ) 潇洒(  )   步履(  )   搀扶(  ) 糯米(  )     纯粹(  )   报酬 (  )  尽管(  )     巅峰(  )    诞生(  )  立即(  )   轰动(  )    推荐(  )  旋律(  ) 耗尽(  )    蹒跚(    ) 
享誉 (    ) 琵琶 (   )  便携式(  )  截然不同(   )

shà

líng

xié
guǎ


xiāo

pán shān
chān
xiǎng yù
nuò
jié
cuì
chóu
jǐn
diān
dàn
pí pá

hōng
jiàn

hào
(二) 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三) 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聆听:认真地听。
稀罕:同“希罕”,①希奇;少见。②认为希奇而喜爱。③稀罕的事物。
寡妇:死了丈夫的妇女。
继承:①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或权利。②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过来;继续前人的事业。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当家:主持家务,泛指主持公务。
潇洒:(神情、举止)洒脱,大方。
步履:行走。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和风细雨:比喻方式温和,不粗暴。
糯米:黏性的米谷。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纯粹:①成分纯正,没有杂质。②副词,表示只具有某种倾向、动机等。
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施舍:把财务送给穷人、出家人或慈善机构。
乞怜:显出可怜的样子,乞求别人同情。
高山仰止:愿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三、阅读思考
四、概括主题思想
五、概括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
二、感知课文
1、阿炳是一个什么人?根据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2、阿炳被抢录下来的作品有几首,最著名是什么?
3、1950年对于阿炳是怎样的一年?
一、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阿炳被抢录下来的作品六首: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对于阿炳是怎样的一年?
1950年,对于阿炳来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教授来到刚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音乐史册。
(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1、这部分写了哪部分内容?
《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阿炳的性格特点(敢叛逆、有骨气 )。
2、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
①、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②、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感知课文
第二部分:“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
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2、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第三部分:“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
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整理:
录音的缘由
交代阿炳的身世
阿炳的艺术才华
倒叙 插叙
录音的经过
著名人士回忆录音的情景
《二泉映月》命名的经过
录音的结果
抢录《二泉映月》的意义
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阅读思考:
1、这六首被抢录下来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文中这两个绝唱的意思一样吗?如果不同,请分别解释:
不一样,第一个是指阿炳死前最后的演奏。
第二个是造诣最高的意思。
2、P147课后练习三: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庆幸的是什么?
这段话表面是课文所写的几个部分内容的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
但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也感觉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介绍在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教授到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歌颂了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并使二泉映月成为名垂中外音乐史册的经典曲目。
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
1、本文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的叙事。增强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的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同时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怀和说明。
2、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同期声有多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介绍阿炳;解说词则将记叙、议论、抒怀和说明融为一体。
3、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事件相关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提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多角度、多层面展示阿炳人生:
从内容上看: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二泉映月》的录音经过,也略写了其他五首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在“面”上写阿炳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
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的解说旁白词,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叙,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第三课时
中外名曲欣赏
你还知道哪些中外名曲,请写出几首
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梁祝》《十面埋伏》等

外国名曲《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
《悲怆交响曲》等。
春江花月夜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
梁祝
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梁祝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命运交响曲
蓝色多瑙河
谢谢
二OO八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