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

免费下载《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导语设计
设计1:(文本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设计2:(视频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设计3:(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设计4:(背景导入)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
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 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的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
2. 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目标导学二 :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 学生再读,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明确: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 升华朗读: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4.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背诵)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来合上书本抒发一下感情的?
目标导学三 :总结拓展,默写诗歌
1. 总结学习古诗方法。
2. 默写古诗。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3. 拓展。
①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②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目标导学四:背景介绍,营造氛围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明确: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目标导学五: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 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 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① 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②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③“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目标导学五:总结诗意,体会情感
1. 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2. 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识记掌握。
注意训练学生的诗歌节奏和音韵。
【学法指导】
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①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②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③赏析诗句和手法。④熟读吟诵。


【教学提示】

学生在课下搜集,并且小组整理,在班级汇报。
【学法指导】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 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是承载主旨的形象”。意境的创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 悠       怆 然

己亥杂诗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
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重的哲理意蕴。(重难点)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3. 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①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明确:“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②自由读——个人读——齐读。
③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
明确: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
④自由读——个人——齐读。
⑤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⑥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⑦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抑后扬。
目标导学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目标导学四: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 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3.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五: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2.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明确: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3. 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明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目标导学六: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老师补充: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2. 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 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目标导学七:再读诗歌,体悟情感
学生齐读诗歌,自由读诗歌,体悟诗歌情感。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分组汇报,并互相提问,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
【学法指导】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的把握问题。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增强阅读体悟。
【教学提示】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老师应该有所拓展和补充,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课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提示】
  理解诗句意思,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来谈,这样他们有话可说。

【学法指导】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而庄子“诗以道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课堂上能够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从诗句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
4.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设问能扣住文体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
1.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默读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2.学生课外阅读还需要老师引导和加强,否则很难提高他们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