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奥数资源>高中奥赛>高中数学竞赛>ppt课件

免费下载高中数学竞赛教研课《竞赛史漫谈》ppt课件1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数学竞赛教研课《竞赛史漫谈》ppt课件12免费下载高中数学竞赛教研课《竞赛史漫谈》ppt课件12
数学竞赛史漫谈
起  源
发  展
挫  折
光  明
鼎 盛
常  识
辩  证
下一页
在希腊首都雅典城的西南360千米的山谷里,有一个绿树掩映,风景秀丽的小村——奥林匹亚,这就是古希腊人举行奥林匹克(意为“在奥林匹亚的”运动会的圣地。1896年,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火炬在这里点燃。从此,奥林匹克成为体育竞赛的代名词。数学竞赛与体育竞赛有很多类似之处,两者具有同样的精神。因此,人们也常常把数学竞赛称为数学奥林匹克。
(一) 起  源
下一页
上一页
第一个采用“数学奥林匹克”这一名称的国家,是前苏联。前苏联是开展数学竞赛活动最早和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据前苏联人说,在1886年帝俄时代就有了这种竞赛,比匈牙利还早了8年(如果此说可信)。十月革命后的17年,即1934年,由列宁格勒大学主办了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首次把数学考试与源于公元前776年古希腊的奥林匹克体育运动联系起来。后来很多国家(或地区)采用了这个名称。
下一页
上一页
1935年,莫斯科大学主办了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以后逐年举行,扩大到整个前苏联。首届全苏竞赛是在1962年。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还有8个数学物理专门学校(匈牙利等国也有这样的学校,专门培养数理“尖子”),它们的代表队也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全苏比赛。前苏联中学数学竞赛的特点是分年级进行。高年级的优胜者被推荐进入大学,免去升学考试。由于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如狄隆涅、柯尔莫哥洛夫等,参与数学竞赛的工作,所以前苏联的竞赛题质量较高。
二) 发  展
下一页
上一页
数学奥林匹克在东欧各国蓬勃开展,1894年匈牙利,1902年罗马尼亚,1934年前苏联,1949年保加利亚,1950年波兰,1951年捷克斯洛伐克,......。很自然地,国际间的数学竞赛,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这件事最热心的是罗马尼亚的T.Roman教授。因他的积极活动,1956年,东欧国家正式确定了开展国际数学竞赛的计划。第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0)于1959年7月在罗马尼亚古都布拉索揭开帷幕。参加竞赛的学生52名,分别来自东欧的7个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和苏联,每个国家8名队员(苏联4名)。
下一页
上一页
第2届IMO参加的还是东欧国家,仍由罗马尼亚作东道主,以后各届,参加的国家(地区)与选手的人数不断增加。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是1967年第9届加入的;美国、越南是1974年第16届加入的;1985年北京的王锋和上海的吴思皓代表我国参加了在芬兰举行的第26届IMO。IM0每年举行一次(仅1980年由于东道国蒙古经济困难而暂时中断)。到1989年第30届,参加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个,选手291名。第31届是由我国主办的。
下一页
上一页
三) 挫  折
1956年,在华罗庚教授等的倡导下,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大城市举办了高中数学竞赛。华罗庚担任北京市竞赛委员会主席,并亲自主持了命题工作。·华罗庚、傅种孙、陈建功、苏步青、段学复、江泽涵等著名数学家就竞赛普及问题作了专题报告。1957年,高中数学竞赛进一步发展到其它城市。正当竞赛要推向全国的时候,反右倾等一系列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接踵而来,天灾人祸。数学竞赛被迫下马。
下一页
上一页
1962年,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北京市又恢复了数学竞赛,仍由华罗庚教授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有江泽涵与吴文俊教授。从1962年至1964年,许多城市相继开展数学竞赛。比赛前后,许多著名的数学家作专题讲演,出版了一些普及性读物,如华罗庚的《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向嗣鹤的《格点与面积》,姜伯驹的《一笔画及邮递线路问题》,段学复的《对称》等。数学家、教育家与优秀的大、中学校教师在一起切磋交流,数学竞赛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对我国的中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起了很好的作用。
下一页
上一页
这段时期,我国数学竞赛活动的势头很好,竞赛的方式、试题的难度、选手的水平等都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相同或相近。我们完全可以走向世界,参加国际的角逐。但是好景不长,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数学竞赛被诬蔑为“培养修正主义的苗子”,“教育黑线的产物”。数学竞赛在中国完全绝迹。
上一页
下一页
(四)光  明
1976年“四人帮”倒台。1978年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数学竞赛又重新起动了。这年,年近古稀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华罗庚教授又亲自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全国八省市(北京、上海、天津、陕西、安徽、四川、辽宁、广东)的中学数学竞赛。华老担任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副总理方毅充任名誉主任)。4月25日召开了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命题原则、竞赛方法,并制定了推荐成绩优异的学生免试进入大学的规则。经过科技界、教育界和其他方面的协同努力,八个省市自下而上地举行预、复赛,20多万中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按照原定计划,北京、上海、四川各选出50名,其他五省市各选出40名,共350名代表参加全国的竞赛。
上一页
下一页
全国竞赛的试题是由中国数学会、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办公室的数学家及各省市的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共13人组成的命题组拟定的。他们从5月8日起,集中在北京香山,在华罗庚同志的主持下,用了10天时间,对收到并确定的近一百道题目中选定16道作为竞赛题。第一试10题,第二试6题。这些题目不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有一定水平,其难度高于1977年“文革”后首届高考的考试题。但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试题的难度低于60年代。5月21日,八省市在同一时间进行两场共5小时的竞赛。参加决赛的青少年,多数是高中生,也有少数初中生,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
上一页
下一页
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认真负责地审阅了答卷,评出57名优胜者。其中获得一等奖的5名,他们是李骏(上海市鲁迅中学)、严勇(北京市四十二中)、胡波(北京市北大附中)、王丰(广州市九十五中)、曹孟麟(广州市五十七中)。每个优胜者都得到荣誉奖状和书籍、文具等奖品,可以免试升入高等学校学习。获得一等奖的5人,每人得到一只袖珍电子计算器。竞赛委员会还给一等奖获得者所在的学校颁发了锦旗,锦旗上写着“为四个现代化培育人才”的字样。
上一页
下一页
(五)鼎 盛
1978年以后,数学竞赛工作得到各方面的支持。1979年从八省市的竞赛,发展为除台湾省外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竞赛,共有1107名中学生参加决赛。1980年,在大连市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数学普及工作会议,代表们着重研究了数学竞赛工作,商定把全国数学竞赛作为中国数学会及各省、市、自治区数学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并正式定名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中联合数学竞赛”。确定每年10月在中国数学会的支持下,由一个省作为东道主举办联赛。
上一页
下一页
1981年首届联合数学竞赛是由北京作东道主,以后几届依次由上海、安徽、贵州、天津、四川、河南、江西和山东举办。每年试题的产生,采取与国际数学竞赛类似的方式:先由各省、市、自治区提供一批题,寄给东道主,然后由东道主组织人力进行初选,最后召集命题会议确定试题。
上一页
下一页
参加命题会议的有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的成员,东道主的数学工作者,还邀请一些熟悉数学竞赛的专家。联赛分一、二两试。一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试主要考察学生灵活性和应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两试共用4小时左右,通常在每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的上午在各参赛城市同时举行。试题的难度低于国际数学竞赛,因而更具有群众性。
上一页
下一页
各省、市、自治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选手、参加全国比赛。参加省、市、县或学校的选拔赛的人数就更多了。很多地方办起了数学奥林匹克学校,举办了数学讲座,使许多学生眼界为之大开,增长了不少见识。竞赛题又有一定难度,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上进心。有一些人(甚至是一些部门的领导人)认为数学竞赛“只是培养少数尖子”,“冲击正常教学秩序”。但这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数学竞赛是培养广大青少年刻苦学习,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数学教学工作,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因此,数学竞赛非但没有停止,在广大师生、数学工作者的支持下,声势越来越大。
上一页
下一页
1985年,我国首次参加IMO,同一年,全国初中联赛开始举行(时间在每年4月第一个星期天,组织方式与高中联赛相同)。1986年,团中央等单位又举办了高年级小学生与初一学生参加的“华罗庚金杯赛”,还有上海《小学数学教师》杂志组织的“从小爱数学”竞赛,四川省的“天府杯"竞赛,在中国,竞赛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竞赛也盛行起来……但物极必反。
上一页
下一页
(六)常  识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IMO)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竞赛目的是:激发青年人的数学才能;引起青年对数学的兴趣;发现科技人才的后备军;促进各国数学教育的交流与发展。IMO每年举办一届,时间定于7月,由参赛国轮流主办,经费由东道国提供。参赛选手为中学生,每支代表队由6名学生和2名领队组成。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试题。东道国不提供试题。
上一页
下一页
试题确定之后,写成英、法、德、俄文版本,再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考试分两天进行,每天连续进行4.5小时、考3道题目。同一代表队的6名选手被分配到6个不同的考场,独立答题。答卷由本国领队评判,然后与组织者指定的协调员协商,如有分歧,再请主试委员会仲裁。每道题7分,满分为42分。竞赛设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三等奖(铜牌),比例大致为1∶2∶3;约有一半的选手获奖。各届获奖的标准与当届考试的成绩有关。IMO不是队与队之间的比赛,所以没有团体奖,但各代表队都非常重视团体总分所处的名次,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实力较强的是中、俄、美、德、罗等国家。
上一页
下一页
(七)辩  证
1990年7月,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北京举行。它是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1985年王锋和吴思皓代表我国,首次参加IMO开始,国内数学竞赛早已蔚然成风,我国代表队在IMO中不断取得优秀的成绩,这也为我国承办IMO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
此时中小学数学竞赛的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到高三年级,各级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奥数班层出不穷,几乎能利用的课余时间都用上了,全国仅区级以上的奥数班学习的人数超过30万。培训内容难、偏、怪。连小学生都在学等差(比)数列、逻辑等。各级、各地都举办竞赛,一时间把奥数推向了巅峰。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及时发现了这个不好的苗头,于1990年底在北京召开了专门的会议,研究并制订了《数学竞赛大纲》,以规范数学竞赛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但是,这也没能有效地遏制这个势头,到1998年,受国内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的情绪空前高涨,不少地区小学升初中要考奥数,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这样,学奥数不再仅为竞赛,更为了拿到进名校的敲门砖,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苦不堪言。常言道:物极必反,奥数已走向了极端。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减负”通知,各地也相应制定了文件,把竞赛列入限制行列,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奥数培训和竞赛被禁止,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也民间化了。
上一页
下一页
此所谓一放就乱、一抓就死。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把竞赛从一个极端又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似乎学生参加音乐、美术培训是培养特长、是素质教育;教师根据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特长进行指导就是搞应试教育。教育工作者都在盼望,中国的基础教育管理何时能法规化,不再受各种极端思维的干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