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 格式:  DOC
  • 大小:  63K    8页
  • 时间:  2017-11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教学设计2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一、训练目的:
1、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3、学会在作文中使用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自主合作,讲练结合。
2、多媒体辅助
3、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相传清朝纪晓岚给一位同僚的老母亲题诗祝寿,劈头就是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此句一出,在座的人全都大惊失色。纪晓岚不慌不忙,笔锋一转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伙听了转惊为喜。不料纪晓岚接着又冒出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大家的脸色煞时都吓白了。就在众人忐忑不安之际,纪晓岚说出了第四句:“盗得蟠桃庆寿辰。”刹那间,人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同学们想想,这首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呢?
<二> 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明确:(多媒体)
报晓 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败残星和晓月。

咏雪 纪晓岚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飞入草丛都不见。

解缙改联
门外千根竹短命
屋内万卷书长存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让人觉得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如果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无趣,寡淡如白开水。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我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叫做波澜。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我们要尽可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   叙述有变化、形式不单调的做法被称为掀起波澜。“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掀起波澜,就是使结构曲折,情节引人。风平浪静与波涌浪翻的水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写出让人感兴趣,喜欢看的好文章呢?
<三> 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
1、突转情节法
情节突然转变是指事情每向前发展一步,总是和读者想象的不一样,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或表现为喜事突然转变成悲事,,完全超出了人们所预料的正常轨道,引起读者惊奇的感受。但突转必须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让人既感到在“意料之外”同时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如《警察与赞美诗》:开头写主人公苏比为了进监狱过冬,故意犯下种种罪行A.想在一豪华酒店白吃一顿被送进监狱,却因衣裤破旧被赶出门外。B.用石头砸一家店铺的玻璃橱窗,然后叫警察抓他,但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C.混进一普通饭店饱餐一顿不给钱来进入监狱,饭店老板却没叫警察,而是把他痛打一顿。D.想耍流氓,调戏妇女以进监狱,不料,那女人反而缠住他,他只好吓得撒腿就跑。E.到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不料警察却说他是因球赛胜利而狂欢,不干预他。F.他在一烟店拿走一顾客的雨伞,想以小偷罪进监狱,而那人却因伞是捡的,误认为苏比是伞的主人,把伞让给了他。苏比六次故意犯罪,都没有让他如愿的进监狱过冬。而当他在教堂受到赞美诗的感化,决心改过自新靠劳动过正常生活时,却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逮进了监狱。
苏比的六次故意犯罪情节的叙述可谓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尤其是苏比想学好却被抓起来的结尾更让人深感意外,但一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黑白颠倒” 的社会本质,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被欧亨利的高超写作技法所所折服。因此,有人也把“情节突转法”称为“欧·亨利笔法”。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来一星期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吓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自己由于“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附千里迷老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教师明确:这篇文章“我”由好奇一睹“芳容”而生爱慕,一声断喝让爱慕之情淡化,转而生厌。摔跟头又被嘲笑,“怨恨”之情萌生。转而受到关切刚刚将“怨恨”之情淡化,一句“帮抬煤气罐”又让感激化为厌恶。爱慕之心和厌恶之情交替,转化自然,扣人心弦。

2、 运用抑扬法
先利用假象、造成误会,随着叙事的深入才让读者明白真相。这就是“抑扬法”。抑扬,就是“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的简称。
县长的笔记本
辉在局里干了十多年,因为和领导没交情,至今连个小科长还没有混上。前几天,他听说从外地调来一个新县长,一打听,是自己的老乡,爹还说,岂止是老乡,咱跟他有亲戚,你叫他大姑夫呢! 辉和爹径直到县政府大院,认了这门亲戚。临了,县长高兴地把他俩送到大门外,还说,等家搬来后,请他们有空常到家里坐坐。 过些天,县长的家搬来了。辉买点豌豆,蒸些豌豆糕,来到了县长家。县长和老伴正在吃饭,辉拿来豌豆糕,她一下吃了三个。从此,辉成了县长家的常客,大姑很高兴,有一天对辉说:好好干,以后让你大姑夫给你说句话。辉感激地说,先谢谢大姑。县长笑笑,没言语。 有一天,县长到局里来检查工作,把几个局长忙坏了,又是准备汇报材料,又是买水果安排饭。辉的任务是给县长倒水。他本以为县长能跟自己打个招呼,可县长对他连声也没吱。 给县长汇报完了,局长就说,县长是第一次来我局检查指导工作,中午就别走了,我都安排好了,就在这儿吃个便饭吧!县长说,下午我还要到市里去呢。哎呀!县长像是想起了什么,叫住了正要往出走的辉,哎,小辉哪,我还有个笔记本忘拿来了,你替我跑一趟!县长边说边掏出了钥匙,我的笔记本在我办公桌中间的抽屉里,坐我的车去给我取来!在场的人都楞住了。几个局长像看天外来客似的瞅着辉。辉也感到很吃惊。县长的秘书就在身边,县长都没用他。这一定是私人笔记!辉答应一声,从容地从县长手里接过钥匙,转身出去了。其他人谁也没有动地方,跟县长一起坐在那儿共同等着辉。县长跟局长闲谈着,但对辉的事,一字未提。辉在县长的办公桌里找到了那个笔记本。下楼时,他随便翻了一下,里面竟一个字也没有!辉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过了半个月,辉就被局长提升为办公主任,辉心想,若不是与大姑、大姑夫的亲情,这许多人盯着的位子,哪轮得着我呢!
教师明确: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抑扬法,引发了读者的兴趣。辉认县长这门亲戚,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做“官”,县长夫人也对辉说以后让你大姑夫给你说句话,而县长只是笑笑没言语。这就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美好的一面。县长来局里检查工作,这可是个好机会,可是对辉连声都没吱,更让人觉得县长的公正廉明。而县长在那个特定时刻让小辉拿那个空无一字的笔记本,则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让人看清了他认识事物凭情感,任用干部凭亲情的本来面目。
3 、制造悬念法
在写复杂记叙文时恰当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对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写作时可抓住读者的这种心理,在文章开头或情节展开的关键时刻运用各种手段造成神秘感,比如“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先写结局后叙过程,先写问题(事件)暂时后交代为什么(背景介绍),或者借助间接描写,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从而获得引人人胜的效果。
人间“大爱”
沧桑几许,人生几何,在爱与恨的抉择中,有一种爱叫做"人间大爱"。重于山,浓于血。 ----题记
村里人都说他俩是双胞胎,可他却看不出一点眉目,一高一低,一黑一白,难道双胞胎会如此不相像?这个大问号整整在他的脑海里游荡了十五个年头。他和哥哥都在村里上初中,学习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父亲因为重病,早早地撒手而去,母亲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为生活奔忙着,日子艰辛,但却甜蜜。
转眼间,他与哥哥都初中毕业了,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兄弟俩上高中的昂贵费用,母亲咬咬牙告诉他俩:"我们家只能供得起一人读书,而另一个必须跟着村里人下矿挖煤。"看着母亲眼里莹莹的泪光,兄弟俩狠狠地点了点头,似乎一场命运的赌注就要开始,因为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只能满足一个人的时候,母亲都会用抓阄的办法决定,他明白,母亲真的很无奈。
这天早上,母亲小心翼翼地拿出每次抓阄都要用的那个土瓦罐,轻轻地擦拭着上面的灰尘,兄弟俩默默地注视着,过了一会儿,母亲淡淡地说:“这次让弟弟先抓吧,绿豆是去下矿,红豆是去上学。无论谁抓了绿豆,都不能怨恨。”
他颤颤地把手伸进瓦罐,犹豫地在里面摸索着,轻轻地抬起头,注视着母亲似乎就要淌出泪水的双眼,这种感觉是他一辈子也无法忘记的。激动,胆怯,矛盾,无奈。他闭上眼睛咬咬牙,抽出了手。绿豆,竟然是绿豆。他疯狂地喊:"不!不!"他像一只刚被放出笼子的野兽,高高地举起放在床上的那个神圣的瓦罐,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碎片和那另一颗豆犹如烟火般四射开来。母亲惊慌地呆立着,因为兄弟俩谁也没有想到剩下的一颗豆还是绿色的。他狠狠地看着母亲,满腔的怒火灼伤着母亲的心。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上行囊离开了家,从此再也没有音讯。母亲病重的那年捎口信给他,让他回家,他冷漠地回答,他早已没有母亲,没有家。那个人留下信,说是母亲给他的,他不屑地将信压在箱底整整三年。
在一次无意地整理中,他发现了那封信,让他震惊而又无法原谅自己的是,母亲在信中告诉他:"其实,哥哥是捡来的。"

教师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文章前后照应,环环相扣,情节曲折,富于变换。

4、铺陈误会法
就是利用人物间的一次或多次误会,并且又不急于解释,于是一波连一波,推进事件矛盾复杂变化,造成情节的不断展开,最后误会解除。有时还可以是一个误会刚刚消除,一个新的误会又产生,而且误会之间都有前因后果的联系,形成连环误会。误会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如山上看山,一峰背后又耸一峰,美不胜收。
?!  
赵老师清了清嗓子说道:“进来,以后要注意。”赵老师接着又说了起来:“今天早上我从咱们班的信箱里看到这样一封信,是给孟云同学写的,寄信人地址是‘本班’。像这样的信我已经看到四封,没盖邮戳。这前三封信一直扣留在我这,没交给孟云同学。这四封信笔迹相同,显然是出自一人之手。这想大家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信。同学们呀,考上这所重点中学不容易呀,家长对你们抱有多大的希望啊,你们可不能这么小就……现在请这个人自觉站起来。”接着下面一阵窃窃私语。
“老师,你这样做是不礼貌的,是违法行为!”王宇站起来。“那么你说应该怎么办?”“把信还给孟云。”“坐下!”赵老师没有再和他讲下去。“一定是王宇干的!”有一个人小声嘀咕道。
“好了,总之我希望那个人自觉站起来,当着大家的面承认错误,我就不追究了。孟云一向成绩拔尖,若是发生那样的事情,会影响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请那个人自觉地站起来。”“不要侮辱别人!”孟云哭着站了起来,“请把信还给我!”“孟云,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学生,不要难为情,这--你也不知道要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我写的!”一个响亮的声音盖住了窃窃私语。大家迅速把目光都投向了他--秦锐。“请把信还给孟云,你没有权利扣留别人的信件,这是极不道德的!”老师被这几句话惊呆了。他茫然若失地看着秦锐,秦锐像一头被激怒了的狮子,眼睛中似乎还含着泪花。
秦锐一个箭步跨过去,夺过老师手中的信,用力拆开其中的一封大声读道:“谢谢你的关心,孟云同学。你说给我补课,好意我领了,但是我没有心思补课。说实话,我受不了,受不了……受不了,这突发的事。我的爸爸,他……”他哽咽了,没有往下读,迅速地收起书包,搭在肩上一溜烟跑了,只有那四封信平静地躺在桌上。
教师明确:赵老师在本班信箱看到写给本班成绩拨尖的女生孟云的四封笔迹相同的信之后,便误认为是本班的某男生在追求其女,在班上大肆渲染此事,使误会进一步加深,最后秦锐当众朗读信件,真相才大白。本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误会法,使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5、设计巧合法
记叙文或小说中的“巧合”,是指文章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或事件通过时空发展转换,而发生巧遇或相同,这些“巧合”往往使文章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或出现意料不到的结局等,从而更加波澜起状,跌宕多姿。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片段)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教师明确: 一个落泊女人在街上拉客,拉的竟是自己的恋人!她该是怎样的羞愧难当,痛苦万分啊!读者不能不思考起来:侵略者剩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文章正是运用了合乎事理的巧合,收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憾了每一个读者。

(四) 课堂练习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我们学习了这几种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他山之石”吧,现在就让我们来作一个课堂练习,检验一下运用这些“石头”的效果。
1、续写故事。下面一篇文章,只写了开头,请就着这个开头,续写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求情节有波澜。
一堂班会课
星期五,按照学校的惯例,第六节课是每周的班会时间。通常在班会之前,班主任老师总会布置一些主题给班干部和学生们。可是今天上课铃都已经想了,大家连任何音讯都没听到。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议论纷纷:“班主任一定是忘记了。”“可能今天的班会取消了吧?”“不对,肯定是在耍什么鬼点子。”大家揣测着……
附:续写例文
星期五,按照学校的惯例,第六节课是每周的班会时间。通常在班会之前,班主任老师总会布置一些主题给班干部和学生们。可是今天上课铃都已经想了,大家连任何音讯都没听到。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议论纷纷:“班主任一定是忘记了。”“可能今天的班会取消了吧?”“不对,肯定是在耍什么鬼点子。”大家揣测着……
班主任贺老师走进了教室,与往常不同的是,他穿着一套奇怪的服装,还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脸上挂着诡秘的微笑。教室顿时变得很安静,然后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小胖子首先憋不住了,站起来说:“老师您怎么穿成这样?”一位平时爱插嘴的同学叫了出来:“我知道,我知道,这是博士服。”贺老师没有说话,只是笑了笑。然后从衣袋里掏出个红纸包,慢慢地把它展开。这又是什么玩艺?教室里骚动起来。
“好啦,同学们,这里全都是一些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照片。今天班会的主题,就是让大家认识认识他们。”原来如此,大家的兴味大减。老师却不管不顾,只是叫同学们挨个上来看科学家的照片。
“黄晓明,你来看看这个物理学博士。”晓明上台看了后,笑得前仰后合,跌跌撞撞回到座位上。是谁呢?爱因斯坦还是居里夫人?大家都在议论着。
“罗柱,你来看看数学博士。”罗柱看了相片后,也是一脸的滑稽相。这是怎么啦?今天人都中邪了?
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跑上去一看,乖乖,那照片上的人不就是我吗,老师还说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怎么会是我呢?
就在这时,贺老师说话了“相片大家都看到了吧?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我们都是未来的博士,科学家。”

2.请在横线处设计一个突变的情节。
巧遇
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道路泥泞难走,行人很少。
一个男青年,留着乌黑的头发,西装革履,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他哼着小曲儿,好像有什么喜事,车速很快。他来到一家首饰店,精心挑好了一条项链,又急忙出门上车。由于路滑,脚没站稳,险些跌倒,一松手车子摔在地上,把身旁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撞倒了。那男青年扶起自行车,边用布擦车上沾的泥,边用眼瞟了一下那老人说:"老东西,往哪儿撞,瞎了?"老人慢慢地爬了起来,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这时,走过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这姑娘穿着并不怎么讲究,但合身合体,美观大方。那个男青年一见这姑娘也顾不得擦车了,忙迎上来,满脸堆笑说:“这么冷,叫你久等了。都因为碰上这个老东西……”说着忙取出项链送到姑娘眼前。_____________男青年见此情景,站在那儿直发愣。雪仍在下着…

答案:那个姑娘没有理睬他,也没有接项链,径直走到老人跟前,掏出手绢给老人擦身上的泥水:“爸,摔坏了吗?来,我扶你走走。”

3、下面一篇文章的结尾删去了,请续写一个结尾,要求情节有波澜且符合作者的思路和作品主旨,思想意义深刻
有无教养
我站在公交车里,身旁有个老大娘,两只手扶着椅背,也是站着。旁边座位上却大模大样地坐着一个麻木不仁十五岁上下的小伙子。他使劲盯着窗外,仿佛生平头一回见到这辆公交车沿途经过的街道似的。我看不惯这种现象,故意对旁边的乘客说:“唉,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缺乏教养啊!”,其实是说给那个麻木不仁的小伙子听的。   
“说的是啊,说的是啊,”那乘客点了点头,“就是没教养嘛!”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吧。”我继续说。 我又瞪了瞪那个小伙子,可他却无动于衷。   
“真不象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却让老太太站在那里!”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  此时,这位老大娘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看着那个小伙子。
“喂,你这小青年,”我终于忍不住碰了碰他的肩膀,“说的就是你啊,还不给老人让座!”  
……
交流讨论:
学生A:这时候,小伙子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向车门走去。
学生B:“你拽这孩子干什么!”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你回家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学生C:年轻人腾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我的鼻子大叫:“你多管什么闲事,这是我奶奶!”
学生D:那个小伙子憋红着脸站起身,不停叨唠“管什么闲事,讨厌!”老大娘连忙摆手说,“你坐吧,我不累。”
师生点评:
明确:学生B说的最好。因为(1).这个结尾巧妙而且深化了主题 (2).这个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合乎道理,思想意义比其他更深,表现一些年轻人缺乏教养,一些老年人对自己的子孙纵容娇惯。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了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初步了解了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常用方法,当然,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同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可以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希望大家多阅读,多思考,多练笔,我相信大家都能写出文采飞扬,构思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

(六)、课外作业:
1、读《迷失的女孩》,按要求写作。
迷失的女孩
小孩一个人在大街上玩,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怎么回不到家,便大声哭起来。警察过来说:“好孩子,你哭什么,回家去吧!”小女孩哭着说:“我迷路了,找不到家。”
“你家在什么地方?”“在楼上。”“你爸爸叫什么?”“亲爱的!”“你妈妈叫什么?”“宝贝!”“你家里还有谁?”“还有我。”“你叫什么?”“我叫乖乖!”
警察怎样才能将这位小女孩送回家,请展开想象,以“送迷失的女孩回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事性文章。要求:故事要有波澜;情节合情合理;以给出文段为文章的开头。

2 、以“相遇”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