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作文>高中作文教学>高考作文指导
  • 资料信息
  • 科目: 

    高考作文指导

  • 格式: 
  • 大小:     
  • 时间:  2017-12

高考作文写作升格——思想行文(含范例)

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该文件

高考作文写作升格——思想行文
“文以意为主”“意高而文胜”,思想品位是衡量文章价值的天平,所以,立“意”应是写作的第一要务,而思想性、艺术性二者兼备的“德”“艺”双馨之作,则是写作上深刻性的最高境界!
“深刻”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要求之一,也是作文立意的较高要求之一。在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深刻”是这样表述的:a.透过现象深入本质b.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c.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它要求文章富于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给人极强的启发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后让人深思,给人启迪,产生共鸣,回味无穷。
目前同学们作文在思想性方面普遍比较“幼稚化”,这主要是观察、阅读、积累不足,如:联想和想象能力不够,跳不出自我;叙述平淡,感情冷淡甚至冷漠;罗列与话题相关的材料,不能揭示本质;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空洞说教,既无材料,又无条理。其实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或题目)是有鲜明的思想倾向的,而同学们的审题和立意,以至于行文中如何把我们的思想表现出来,通过构思和语言传达给读者(老师),使我们的文章彰显出具有比较深刻的思想。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后文说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者总结性地概括了次此游览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如何让我们的文章也写得深刻一些呢?
一、辩证思维——议论文思想的深刻性
辩证的观点包括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等。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是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方面,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要把二者综合起来谈。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剑。它可以开拓作文思路,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
(1)运用联系的观点:包括量变质变、内因与外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请看一篇思辩型作文中的一段:
例1:欧洲人喜食沙丁鱼,但沙丁鱼很难养,因为它们生性懒惰,常拥挤在一起而静止不动,死亡率很高。为此,人们在饲养的沙丁鱼中放几条鲶鱼,鲶鱼喜食沙丁鱼。沙丁鱼为了活命,四散而逃,由于游动又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但是,如果鲶鱼放得多了,沙丁鱼都成为鲶鱼的美食,人们又怎样尝到新鲜的沙丁鱼?可见,能否吃到新鲜肥美的沙丁鱼关键还在于能否控制好鲶鱼的投入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就如一个工厂的发展吧,最主要的固然是领导是否得法,职工是否肯干,但与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有关政策能无联系吗?与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路、运输以及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等等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学习的进步也往往会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往往“小不周而乱大谋”。
【析】这一段由沙丁鱼与鲶鱼的联系想到工厂的发展与领导、职工、政策等的联系,想到学习的进步与小事的联系,处处离不开联系,议论全面、充分,让人信服。但要弄清楚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及联系的种类,就主要的联系进行重点论述,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
例2:《拒绝平庸》
哲学家萨特的一位朋友出车祸之后却高兴异常:“我终于出事了!”一句话弄得哲学家愕然。日子平淡无奇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连车祸都当成了拒绝平庸的一种文化。
当然,这种想法太过极端,在日常生活中,“拒绝平庸”最常体现在穿着中。
红衣服,绿裤子,黄头发……每当在街上看到“奇装异服”以标榜自己不平庸时,我总会不禁想到霍尔顿。
当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风靡美国之后,街上总能看见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红色鸭舌帽装扮的男孩子。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个性,彰显与众不同之处。可转念一想,这种“拒绝平庸”的方式到底还是塞林格预设好的,扎堆的红色鸭舌帽不也是新的平庸了吗?
拒绝平庸的方式不是模仿他人,更不是举止“雷人”,行为出位。
【析】文章以“车祸”故事开头,便不同凡响,夺人眼球。联系开去,作者的观点也新颖独到、与众不同:“拒绝平庸的方式不是模仿他人,更不是举止‘雷人’,行为出位”。
【名言】
1、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这也是生活》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俗语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一《苟子•劝学》
5、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
6、千里之堤,渍于蚁穴。――俗语
(2)运用发展的观点:对新事物的看法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例3:高考作文《该做?谁做?》的片断:
毫无疑问,“助人为乐”该做?人人回答起来都那么干脆坚决,甚至这干脆坚决中还有种对生活中助人为乐精神太少的埋怨和不满。埋怨谁?不满谁?当然谁都不会想到自己。别人遇到麻烦事,自己却悄悄走开的人出于什么心理呢?大概是想有人会去做的,总会被做好的,不必是我。有这样想法的人多了,助人为乐的人就少了,人们的埋怨又多了,当然是怨别人,却没有想到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别人”,自己其实也是自己所埋怨的“别人”当中的一个。
什么时候才能不埋怨别人呢?答案简单――做?我做?我们赞美助人为乐的品质,我们自己也要助人为乐;埋怨别人的时候,想想自己又做了没有,做了些什么。当我们都能助人为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值得自己和别人赞美的品质。我们不再埋怨和不满。
【析】本文思维轨迹中渗透了发展的观点:悄悄走开→助人为乐少了→埋怨就多了,助人为乐多了→埋怨和不满就少了。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往往能写出思想深刻、文笔犀利的文章来,这样的文章具有极强的思辩性。事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要注意把一个问题同其它有关的问题联系起来分析。
【名言】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恩格斯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5、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亚里士多德
6、万物必有盛衰,万物必有弛张。—―韩非子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3)一分为二看问题:辩证对待人和事。
想问题办事情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片面,避免走向极端。
例4、《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就某个问题的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做过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能保证年轻的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的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析】命题《角色转化之间》隐含着一对关系:施教者与受教者。由传统的“父辈”对“子辈”的施教,到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对长辈的文化反哺能力,需要考生在立意方面作出理性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和“文化反哺”都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这样方能立意准确。关于一分为二看问题还有以下的经典:
1、塞翁走失一匹好马,邻居们来安慰他。塞翁说:\\\'这难道不是祸吗?\\\'几个月后,这匹马竟从胡人居住的地方带回一群好马。邻居们又来祝贺他,塞翁说:\\\'这难道不是祸吗?\\\'果真,他儿子学骑马,不慎摔折了腿。邻居们赶快劝塞翁,塞翁说:\\\'这能说不是好事吗?\\\'不久战争爆发,国君征兵。塞翁的邻居中青壮年都当兵去了,唯塞翁的儿子因腿折而留在家里。
2、战国时,秦国面对联合起来的六国,励精图治,起用商鞍变法,时时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情绪,最后把六国逐一消灭。所以说,敌对力量存在对自己有威胁,但也对自己有激励作用。一旦没有了对抗力量,秦国自以为高枕无忧了,却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3、春秋时,吴王夫差替父报仇,一举把越国打败,吴王夫差洋洋自得,放虎归山,留下越王勾践,让他成为吴王的人质,没想到越王勾践尝胆卧薪,刻苦自励以图复国,二十年后,越国又击败吴国,夫差请求勾践仁义待他,勾践却不予理睬,把夫差杀了。
4、韩愈在《原道》中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这就是说坐井观天,若说天的一部分有井口大是对的;若说天只有井口大就错了。
5、牵牛花是缠绕茎草本花,靠攀附在篱笆支架上成长。有人贬斥它的软骨头,没有人格,靠依附,可悲。有人赞美它,能利用他物发展自己,开花结果,成就一番事业,可喜。
【名言】
1、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毛泽东
2、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一毛泽东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5、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白居易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7、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画龙点睛——记叙文思想的升华
“深刻透彻”不仅是对好的议论的要求,也是衡量记叙文的思想性的标准。实际上,在记叙、描写中巧妙地加上一点议论抒情语句,适当地加上一些议论之辞,常常能收到一种神奇的功效。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牵牛花的自述》开头和结尾:“我是一株牵牛花,昨夜,那场雨刷刷、刷刷、刷刷刷……如今还响在我的耳畔,冷冷地滴落在我的灵魂里。它促人猛醒,让我反思,是我明白了合作双赢的意义…………想当初,青紫繁华,现如今,花叶坠地——这次第怎一个“悔”字了得。如果,我那善良的主人能帮我再次与墙携手,我定会风雨中相互扶持,精诚合作,同舟共济,晴日里,一展昔日那美丽的容颜”。全文以我(牵牛花)的讲述自己的经历构思,为表现主题“合作双赢”,而结尾的画龙点睛更是有力地表达了这一主题。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虽然篇幅较短,但功用却很独特。记叙是“画龙”,议论是“点睛”,精妙的议论常可使文章主题鲜明,寓意深刻,使文章增色不少。
例5、《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2014广东)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颗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催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
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紫藤花的香气逐渐变淡。花开之后,一切的馥郁终归隐去,只留下一丝微微的痕迹。可记忆却是愈来愈加浓厚。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只是想进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不经意间睁开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笑了笑,然后抚摸我滑溜溜的短发。“奶奶,想爷爷了吗?”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后望向近处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点了一下头。我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那份曾经的快乐。所有的忧郁,都在奶奶看到那张泛黄的相片时一扫而光。我知道,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幸福啊。
我回到里屋,拾起桌面上那些光彩亮丽的数码相片,回忆起相片上定格的那些美妙时光,幸福之花亦心底悄悄开放。我终于明白,其实什么照片并不重要,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真诚地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贯穿你的一生,给你的心灵带来贴心的温暖与快乐。
于是,在紫藤花开的季节里,记忆之花静静地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给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与希冀!
【析】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全文紧扣材料,记叙了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岁月流逝,照片泛黄,但奶奶记忆犹在,对爷爷深情依旧,从而赞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情。文章如果到此为止,也许已经不错了,但未免还流于一般,其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而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深化了主题。文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样的结尾通过议论和抒情点题,从而加强了文章的深刻性。
例6:【作文题】空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空间借清理减除留出,无形的空间,则需人有心去预留,请以“留一点空间”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留一点空间》(学生习作)
洁净的地板,白中嵌蓝的墙壁,窗过玻璃窗泼洒在地上的阳光。在她的眼里,医院其实也算个惬意的地方,当然除了每天川流不息的探病人流。她望了望那人山人海,走到了住院大楼外的花园中。
她已经住院一段时间了,每天下午,她总会抱着本书到花园去看。看书的悠闲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她又要加入滚滚的人潮涌入电梯,回到她的12楼。
她走到电梯口,电梯门刚好合上,一趟电梯上去了。她并没有拼命挤进电梯,但她知道,在这栋大楼里等一趟电梯不是件容易的事。她想:没关系。她知道电梯里的人一定会拼命地按关门键,为的是阻止她这样一个不速之客进入让电梯狭小的空间变得更狭窄。她从容地等着,像一个与世无争的仙子。
又一趟电梯下来了,毫无疑问,她成为第一个走进电梯的人,她一走走到最里面,站得非常端正,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站一定可以腾出空间容纳多几个人。一眨眼,电梯里已是水泄不通了。“请等一等,等一等。”电梯外传来急切的喊声,却听不到有脚步声,她站在最里面,什么也看不到。“麻烦大家可不可以腾点位置,我真的太急了!”声音从电梯门边传来,她随着人团挤了挤,她看不见那人,那人是有多矮,她在心里偷乐一下。“呃……不好意思,你们看我这轮椅……可以再退一下吗?”“我说兄弟,我们已经给你腾了位置了,每个人就这么点地方,够公平的,你进不来怪你轮椅太碍事儿,我们都是赶着探病的,你放我们上去了好不好。”人团里传出一个中午男人的声音。她的心震了,怎么可以这样说话呢?这时,一个小女孩发出稚嫩的声音,“妈妈,我们先出去让叔叔进来好不好,我们不急。”那个妈妈差点叫了起来:“小孩子乱说什么,我们可是等了好久的!要出去也是那些站最靠电梯门的人出去!”突然,整部电梯里安静了,只剩下人们的呼吸声。“麻炳让一让,麻炳让一让。”她说话了,边说边像梭子一样从人群的缝隙里穿了出去。她穿出了人群,“大哥,您先进吧,我不急。”电梯里再一次安静了,不过这一次,似乎连呼吸声也听不见,每个人都目瞪口呆的。“谢谢,谢谢你,你人真是太好了。”轮椅里的人感激得带着颤音。她笑了,轻轻地把轮椅推进了电梯,而电椅里的人,都尽力地往后退。
电梯门关上了,她周围的世界好像一下子宽阔了许多。其实她留出的远不止那一点空间,而是一份微不足道却能发人深省的爱。
【析】“空间”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本文化虚为实,以医院“电梯里的空间”这一实指很好地表现了在这一空间里人们的相互之间的关爱之情,这又是以虚拓展了实指,巧妙地点题。升华了主旨。
生活中并无太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平常小事一样能反映深刻的道理。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破译生活密码,提炼独到感悟,才能写出富含哲理的记叙文。
总之,要想让我们的高考作文“深刻”,达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我们既要注意用好以上方法,更重要的是平时要多积累,多思考、多联想,在阅读中升华思想,因为只有认识得“深刻”,才可能写得“深刻”。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的重要作用在长才,我们通过阅读汲取营养,学会思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许多书不仅给予我们现成的知识,而且给予我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探索未知。读书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灵活,使我们的思想更加丰富,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使我们考虑问题更能接近事物本源。读书可以使人明智,使人有思想,会思想。要提高作文的思想性,我们必须选择读书,用读书来滋养我们的思想,从而增进作文的思想性。
附:高考作文与思想深刻性范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另眼看世界
大凡哲人和诗人都有另外一双眼睛,这双与众不同的眼睛看到了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这就是视角。苏东坡《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辛弃疾词《贺新郎》云:“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稼轩将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是自己的同胞,“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陶渊明也有着这样的真性情,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欲仕则仕不以仕之为嫌,他的田园诗超越了唐人田园诗的境界,以真正躬耕的态度去体验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身体力行之苦,获得心灵世界的大快乐。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刻的他完全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了。王羲之的眼睛和心灵是澄澈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艺术家们无不以乐观旷达的心境,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
司马迁有句名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说的是有许多人说恭维、奉承的话,不如有一人讲真话,直言不讳。谔谔之言,就是谏言、纳言、真言。讲谔谔之言难,听谔谔之言更难。这“诺诺”之“千人”即是平庸者,他们以设身处地的利益为是非,而“谔谔”之“士”则是清醒的思想者,他以事物本然的是非为是非。前者看到的是现实的处境,是已然的现状,后者看到的是事物的规律,作出了恰然相反的价值判断,是事物应然的趋势,是将然的前景;前者往往总是抱怨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后者总是朝着未知的领域进发: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呢?前者在已经发生的结果中找原因,后者在未曾发生的想象中求结果。这便是哲人与一般人的视角区别。
有的人画地为牢,看到的是圈子内小世界的忧愁烦闷,有的人放眼宇宙,看到的是大自然的无限神奇。孔子临水,发出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临水,则以自我之快乐心境推己及鱼,想象出游鱼之乐。陈子昂登台,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孤独而怆然涕下,杜之美登高则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人式的大悲哀。眼睛是通向心灵的窗户,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眼睛。有句名联:“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它所揭示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唐代布袋和尚有首哲理诗叫《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诗歌以极其通俗的诗句,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深刻又常常被人忽视的道理: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样的禅理难道我们生活中还少见吗?这样的哲理,生活中俯拾即是,我们缺少的是一双慧眼,一种心境,一种感悟。
有的人凭借智慧绝处逢生,发现了无限商机。有一则故事说,两个皮鞋商去一个岛上去销售皮鞋,岛上的人们一律打赤脚,根本没有穿鞋的习惯,一位皮鞋商心想,这下完了,我的皮鞋在这里根本就没有市场,而另一位皮鞋商则眼睛一亮,心想这下可好了,这里的商机太大了,我要改变这里的习惯,让这里的每一位居民都穿上我的皮鞋。两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两个大相径庭的结果。
萧伯纳所言的一般人,不仅视角一般,思维一般,思想更是一般,他们是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的眼睛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拘泥于存在的现状,对于事物只能发出一般的疑问,缺乏自省和反思的勇气。而像萧伯纳这类的哲人、诗人和科学家,则是人中之精英,他们好反思,敢于自省,善于追问,往往突发奇想,他们的思维习惯与常人迥异,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到了这个世界无限奇妙的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记住萧伯纳的名言,在未来充满梦想的时代里,享受思想的快乐,尽力使自己成为不一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