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 第3课:土地改革

  • 格式:  DOC
  • 大小:  79K    8页
  • 时间:  2020-05

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历史教研课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不可能巩固新成立的国家。
处理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历史剧《分马》让学生了解这次土改的内容,通过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土改分批进行,并在学习中理解土改取得的成效。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难点解读: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处理方法:通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所有权改变,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巩固政权的影响等方面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将本课理论性的东西转化为直观的数据、实绩或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2、讲述和探究相结合: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历次土地改革学生不了解,需要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本次土地改革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从而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
动画:《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歌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狸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时光。
问题1:过去妈妈靠什么维持生活?生活状况如何?
问题2:妈妈的劳动成果被什么人剥削去了?为什么会这样?
导语:这首歌发表于1958年《儿童音乐》的创刊号,因为其流畅动听的旋律与优美柔和的意境,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如今,这首歌已成为许多少年合唱团校内校际演出活动必选曲之一。它讲述的主题是经历过旧时代的妈妈,在和平年代到来时,对下一代的孩子,回忆起自己遭受地主迫害,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并借此来让自己的孩子知道新中国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那么,经历旧时代生活的妈妈们是怎样获得新生活的呢?本节课我们从经济角度来了解新生活的建立过程。
设计思路:现在的学生对建国初期的生活真的不了解,有时家长和他们说起那时的事情,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因此以歌曲形式入手,让他们先形成一个概念: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与现在大相径庭,现在的生活真的是蒸蒸日上。
2、讲授新课(用时30—35分钟)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完成下表,并根据表格探究问题
农民阶层
人口比例
占地比例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问题1:根据表格中的人口、占地比例,你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教师解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概念)
问题2:这种土地分配对农民而言有何不利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什么不利影响?
问题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主要依靠什么力量的支持?
问题4:这种土地分配状况对新成立的国家统治有什么不利影响?
问题5:由此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设计思路:学生对土地所有制根本没概念,也不了解农村土地分配状况,通过表格对比,很容易解答问题,从而概括土改的原因。
过渡:其实在这次土地改革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进行过多次土地改革。
教师介绍: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耕地农有”的政策。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没收地主的部分土地分给农民,要求地主减租减息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改前的债务关系,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是针对以前的国统区,也就是新的解放区进行的。
过渡:那这次土地改革的依据是什么?又将如何改革呢?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学生阅读教材
要求:

学生探究:
资料一: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分马》片段剧情:
旁白:在中国东北某一农村,解放后翻身村民在郭全海带领下在土地改革中分马。
郭全海:(院子当间摆着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别吵吵,分马了。小户一家能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
众人:(人们拥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不用你说,都知道了。动手分吧,眼瞅晌午了。”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踩得桌子嘎啦啦地响。他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
众人: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火,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就忘本,那可不行。
众人:那哪能呢?咱们可不是花炮。
郭全海:现在分吧。说罢,跳下地来……
问题1:这次土地改革除了重新分配土地外,还分配什么?
资料二:1931年,土地改革对富农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1950年,土地改革对富农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
问题2: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对富农经济采用既限制又保存的政策?
(以教师引导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区,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将过去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减少土改运动的阻力,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设计思路:土改的内容通过《分马》的剧情介绍,让学生明白除了分到土地还分到生产资料,了解土地改革内容是多方面的。对富农政策的改变学生更难理解,因此以教师引导为主。土改后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化在下环节结合通过的意义介绍更有说服力。
过渡: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又发生了什么呢?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资料一:到1952年底,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问题1:土地改革后,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掌握在什么人手中?
问题2:对比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什么变化?
问题3:根据问题1和2,结合教材介绍,概括土改的意义。
问题4:不管土地是掌握在农民手中还是掌握在地主手中,这时期,土地等生产资料是属于国家所有还是属于个人所有?
资料二: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问题5:根据资料概括土改的意义。
资料三: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问题6:据资料概括土改的意义。
资料四: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问题7:据资料概括土改的意义。
设计思路:土改的意义教材介绍得很抽象,学生难理解,根据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采用详实的资料,引导学生得出具体的结论。
过渡:在土改如火如荼的进行,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的大号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刘青山、张子山贪污案。
四、共和国反腐败第一大案
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了解刘青山、张子山贪污案的情况。
【课堂小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都与土地制度有密可不分的关系,历朝历代都重视土地问题,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成为主人,极大提高生产力,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列标志着我党已实现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真正解放农民这一目标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3、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 )
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表是1952年农产品产量变化情况,造成1952年比1949年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品种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产
比历史最高年增产

粮食
1.6亿吨
42%
11.3%

棉花
130万吨
143%
58%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万隆会议的鼓舞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改革开放的实施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主要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6、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少数民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在《唱支山歌给党听》中唱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才旦卓玛主要赞颂的是( )
A、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C、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8、《翻身农奴把歌唱》表达了西藏人民感激与喜悦的心情,是因为( )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西藏民主改革的完成 D、改革开放的实行
合作探究
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过程。
(提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完成后、1978年农村改革后)
拓展延伸
中共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以“三农”问题为核心作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三农”解决得好坏是衡量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四个省市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被称为继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
你认为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师的讲述总体上偏多,很多概念如果不解释学生不能理解,即使引用资料,资料的内容不做解释,学生还是不很清楚。
2、学生把握不住这个时期时代特征,对这个时代的影视作品也不喜欢看,很多现象他们觉得是不可能发生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课堂上思维偏差较大,教师引导有时很难,他们就是想不通。
3、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将前三课放在一起构建,使学生从大的方面了解建国初期中国的国情和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