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 爸爸的花儿落了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 格式:  PPT
  • 大小:  1.07M    59张
  • 时间:  2015-02

《爸爸的花儿落了》ppt课件8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爸爸的花儿落了》ppt课件8《爸爸的花儿落了》ppt课件8《爸爸的花儿落了》ppt课件8《爸爸的花儿落了》ppt课件8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语文教学软件
设计制作:张国生
归纳
阅读1
感知
扩展
阅读2
作者
阅读3
什么歌曲?
送 别 《城南旧事》插曲 李叔同词 J.P.奥德韦曲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请大家一起唱
电影《城南旧事》宣传画 作者:林海音
电影 《城南旧事》 剧照 10岁的沈洁 出演小英子
曾在47个国家放映
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点击进入《城南旧事》简介
作者:
林海音
台湾作家
点击进入林海音简介
6岁时的林海音
考上师大附小后与叔叔、妹妹在中央公园留影
做了新娘子1939年
初为人母(1942年)
1944年
1949年
和冰心在一起(1993年)
70岁的林海音
《林海音传》封面两种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什么文体?
小说(自传体小说)。
本文有两个主要人物: 一是—— 二是—— 主要人物是——
爸爸
我(英子)
   爸爸
本文有两条线。一条是:
写眼前——“我”参加毕业典礼
另一条是:
忆往事——爸爸对我的爱
双线穿插
理清本文条理, 说明这两条线怎样互相穿插
毕业典礼开始前,我坐在大礼堂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
由妈妈说戴着夹竹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引出前一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
又由爸爸“明天可不能迟到”的嘱咐引出六年前的那一次迟到。
2.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的石榴和夹竹桃……
由今年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引出爸爸为什么得病,又引出爸爸喜欢花。
3.韩主任上台讲话,我们唱骊歌:长亭外,古道边……
由我们“长高了,长大了”引出: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让我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闯练闯练。

4.拿着小学毕业文凭进了家门,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意识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将课文分为下面三部分
毕业典礼前

毕业典礼中

毕业典礼后
开头到“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种满了蒲公英

“快回家去”到结尾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 二、
爸爸的夹竹桃落了;
象征爸爸离开人世。
阅读“毕业典礼前”
这一部分哪几段是写眼前?哪几段是忆往事?从记叙的顺序说,忆往事部分属于哪一种顺序?
前两自然段是写眼前;
其余是忆往事。
忆往事部分属于插叙。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 这是一种暗示, 想想暗示的是什么?
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爸爸有一句话也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甚至可以看作是爸爸的“遗嘱”,是哪句?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没有爸爸”——双关。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 这个句子采用“动作+神态+语言”的形式,不但具体真切,还呼应前文的——
喉咙肿胀。
爸爸为什么“笑” ? (请谈出你的理解,此题没有标准答案)
英子想逃学,爸爸打她,是不是说明爸爸脾气粗暴,不懂得爱自己的女儿?
不。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严在其外,爱在其内。
道是无情却有情
哪句话表明爸爸打英子这件事是一种“教育”,给了她良好的影响,而且英子也理解了爸爸的用心?
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冬天……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 这两句话似乎作用不大, 作者为什么要写?
具体真切,有老北京风情;
呼应下文,行文自然。
阅读“毕业典礼中”
运用“插叙”,要特别注意写好与正常叙述的“转折点”。课文标志着又从“插叙”回到“顺叙”的转折点是:
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前半句承上,是对插叙内容的总结;后半句启下,接着写毕业典礼。
妈妈今早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什么?妈妈把眼睛都哭红肿了,为什么不向女儿诉说原因呢?
暗示爸爸病危。
他不说,是怕耽误了女儿参加毕业典礼,耽误她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这是一种深深的爱。
这部分,为什么插叙“爸爸喜欢花”的情况?
呼应前文的戴花,突出“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
也为后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设伏,使作品浑然天成。
“长亭外,古道边”这首歌, 主题是什么?
表达离别的悲伤。
韩主任说“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长大了”之后,作者写道: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英子为什么怕“长大”呢?
“长大”之后,再不能像小孩子那样无忧无虑,要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
做为一个12岁的小孩子,英子对此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但是从后文看,她确实“长大”了。
爸爸让英子去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意图是什么?
是让她“闯练闯练”,尽快“长大”。
这也是一种教育。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课文中“要我做大人”的都有谁?想一想,除了他们还有别人吗?
韩老师
宋妈
兰姨娘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
爸爸
其实还有: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整个社会都这样希望。
这几个是什么人?请读《城南旧事》
阅读“毕业典礼后” “快回家去”至结尾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英子为什么要催着自己“快回家去”?
可能是回家让爸爸妈妈看自己“红丝带子系着的”小学毕业文凭;
可能是向他们汇报毕业典礼上的“风光”;
可能是告诉他们自己已经“长大”;
也可能意识到爸爸有什么不祥……
但是英子回家时见到什么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对此英子是怎样应对的?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了下来……
这些预示着爸爸去世。
她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因而她马上去医院,“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英子意识到爸爸的辞世,为什么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和“安静” ?
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应当像“大人”一样,所以……
课文有这样两句:“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
烘托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这表现了英子怎样的心理?
爸爸去世了,我已经长大了,今后再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了,应担当起“大人”的责任和义务。
归纳 复习
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请找出这些伏笔。
“我”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
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
回到家,见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爸爸下面的话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但是想到爸爸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是。
“我”得知爸爸去世,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在爸爸的教育中渐渐“长大”,你能归纳出她成长的足迹吗?
六年前爸爸鼓励英子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六年后”到了,英子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六年前想逃学挨了爸爸的打,后来,英子每天早晨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其他的,请同学们自己说。
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内容,说说有什么作用。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3.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4.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用:是爸爸的象征:爸爸身体健康 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读一读,写一写
衣襟 骊歌 花圃 徘徊
抽屉  咻咻 哭号 肿胀
狼狈 栅栏 包袱 廊檐
叮嘱 恐惧 玉簪花

xiū
zān
扩展 迁移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网上阅读
林海音主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林海音专集
城南旧影:追忆林海音
城南旧事
再 见
张国生
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