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 回顾·拓展一

  • 格式:  PPT
  • 大小:  211K    19张
  • 时间:  2015-02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回顾·拓展一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回顾·拓展一PPT课件》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回顾·拓展一PPT课件》
词语盘点
清爽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精致 蕴含 奥秘 侠客 静谧
追随 小巷 俏丽 烘烤 音韵 演奏
探索 勤勉 漫游 亲吻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左冲右撞 意味深长
庞然大物 行色匆匆
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
神奇 优雅 辨认 清新 欢悦
清脆 凝聚 恶作剧
奇妙无比 不拘一格
年过花甲
回顾·拓展一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观潮》《桂林山水》都是写实、写景。重点描写了景点的美丽景色。而《山中访友》《山雨》是把自己也写进文章中,写进大自然中,大量运用了想象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人物一体,物人一体。《观潮》《桂林山水》是以游记的形式,而《山中访友》《山雨》是以散文的形式,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意思。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⑴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2)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造物即造物者,指天。整句诗的意思为:天没有言语却有情意,每当寒冷过去便让我们觉得春天已来临。
(3)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天晚上,我格外地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还听到透过绿色窗纱传来的春虫的叫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讲了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用笛子吹奏的《折杨柳》的曲调,于是感慨到: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5)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这是陈与义从汴京去襄邑途中作的诗句。意思是:躺在船上看满天的云没有动,殊不知,云和我一起往东飘去。
(6)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偏爱菊花,是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菊花开过,大自然中再没有其他花开放了。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学生自由吟诵。 尝试理解。 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当头,秋色满江。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位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妙在错落有致,含义不俗,有“独”、“一”、“满”、“全”等多种意思。 每个“一”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写人状物,绘声绘色,很有诗情画意。
巩固练习 将以前学过的描写景物的古诗词再重温一遍,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