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9 赤壁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9 赤壁赋

  • 格式:  PPT
  • 大小:  284K    29张
  • 时间:  2015-11

《前赤壁赋》ppt课件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前赤壁赋》ppt课件2《前赤壁赋》ppt课件2
前赤壁赋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豪放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认识作者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反对新法,请求外调出京,后屡遭贬官。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漫游,写下了赤壁赋。
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 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壁在今湖北省嘉 鱼县的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 借题发挥而已
关于“赋”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阵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串讲课文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属客:劝客人饮酒。属:倾注,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之章:指《月出》篇中《月出皎兮》一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与客人在赤壁山下的江面上泛舟游览。这时清风徐来,水面上风平浪静。主人举起酒杯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朗诵《明月》的诗篇,吟起“窈窕”的篇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少焉:过了一会儿。
斗牛:星座名。斗宿和牛宿

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星之间徘徊着。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纵:任凭
一苇:喻指苇叶似的小船。
如:往。
万顷:极言水面广大。
浩浩乎:广大的样子。
冯:通“凭”,靠,依托。
虚:太虚,指天空。
御:驾御。
遗世:脱离尘世。
羽化:道教称成仙为羽化,认为成仙后可以飞升。

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与江色连成一片。任凭这一苇叶似的小舟随意飘荡,浮在宽广无边的江面上。觉得浩浩荡荡的,我就觉得像在太空中驾风飞行,却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又觉得飘飘悠悠的,就像是离开了人世而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一般。
第1自然段主要内容:
作者以优美概括的文字描绘出抒情主人公泛舟江上、聆听江声的乐趣。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sù)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棹:桂树做的棹。
兰桨:木兰树做的桨。
空明:指映照着月色的清澈透明的江水。
泝:同“溯”,逆流而上。
流光:指江面上随波浮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
美人:指内心所思慕的贤人。

这时喝酒喝得极为快乐,我就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到:“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见底的江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多么悠远,我所思慕的贤人啊,好似远在天的另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倚歌:指按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和:伴奏。
呜呜:象声词,常指凄凉的音调。
舞:使……起舞。
泣:使……之泣
嫠妇:寡妇。

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便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应和起来。萧声呜呜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恋,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诉,余音悠长委婉,就像一根细丝一样将断未绝。这萧声使潜藏在深涧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忧愁。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
西:向西
东:向东
缪:通“缭”,盘绕。
苍苍:深青色。
困:击溃

苏子忧伤得变了脸色,他整好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问那个客人道:“为什么吹得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就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可望到夏口,向东可望到武昌,山和水相互缭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击溃的地方吗?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舳舻:指战船。

酾酒:斟酒。
横槊:横持着长矛。
当他攻破荆州,夺得江陵,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相接,旌旗遮天蔽日,面对大江酌酒豪饮,横握长矛吟诗时,那本是一代了不起的英雄啊!可是如今在什么地方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侣、友: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匏樽:用匏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蜉蝣:一种昆虫,生命短促,只能活几个小时。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像一张叶子似的小舟,举起葫芦似的酒器互相敬酒。人生像蜉蝣一样短暂地寄托在天地之间,像大海里一粒小米那样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挟:持,带。这里指偕同。
抱:环绕
长终:长存始终。
骤得:迅速得到,轻易得到。
托遗响于悲风:把洞箫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哀叹我辈的生命瞬息即逝,羡慕长江流水奔腾不息,我只想着挽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中遨游,环绕着明月直到永远。但是知道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幻想,所以只好借秋风里箫声来表达此时心中的忧伤。 ”
第2至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因箫声呜咽而触发的思古幽情。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截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斯:这,指水。
彼:那,指月。
曾:表示强调,有“竟然”的意思。

苏子说:“客人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这样长流不息,可是它始终没有流尽;月亮总是那样的有圆有缺,可是他到底不会增减,要是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可能保持不变;要是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是不会消失的啊,我们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且夫:况且。
造物者:指天,指大自然。
无尽藏:佛家语,意谓无穷无尽的宝藏。
适:享用。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便成了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了便成了悦目的颜色,拿它无人禁止,享用它也用不完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啊,这就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美景和快乐。”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洗盏更酌:洗净酒杯,重新饮酒。
核:果品。
相与:相互。
枕藉:交错地枕靠着躺在一起。
既:已经。

客人听后高兴的笑了起来,于是洗过酒杯,重新饮酒。直到菜肴果品统统吃光了,杯盘也杂乱的放着。大家你靠着我,我挨着你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的天色已经发白了。
第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因为从思想上得到解脱而复喜。
问题研讨:
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问题二: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第一层:变与不变
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问题五: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
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课文小结:
主旨: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作者感情变化的内在线索组织文章结构:
作者感情的变化经历了“乐——悲——喜”的过程,全文据此展开。
全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形式:
“客”反映作者苦闷、消极的一面,“主”则反映他旷达乐观、积极对待人生的一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手法,将写景、抒情、说明三者融汇统一。

作为一篇文赋,本文的句式胼散相间,错落有致。
作业:
请思考:作者是如何形容萧声的?
作者从多角度描写箫声:直接写箫声的哀怨,然后写细长悠远的余音,最后用四个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描写箫声感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