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10 游褒禅山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10 游褒禅山记

  • 格式:  PPT
  • 大小:  651K    18张
  • 时间:  2015-11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第二课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第二课时)《游褒禅山记》ppt课件(第二课时)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第二课时
1.学习文言虚实词掌握词类的活用;
2.理解“非常”“至于”“学者”等古今异义词;
2.找出作者游山得出的心得,把握文章的主旨。
本课学习目标
于是予有叹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夷以近…险以远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第三段:重点词句
心得,收获,名词
因为 / 并且,连词
而且,表并列,连词
观察,动词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到达 / 帮助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对于/这件事
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第三段:重点词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此余之所得也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判断句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
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有志
有力
有物
思考: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4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尽志
余之所得
古人求思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结构

无不在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的原因
求学的人
尽,完 / 说,动词
因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判断句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何可胜道也哉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古今异义词:
至于
古:到达
今:表到达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的连词
非常
古:不同寻常、不平凡
今:表程度的副词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文章脉络:
游褒禅山记
记叙
议论
议论的基础
记叙的深化
游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游洞的经过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 ”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归纳主题
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复习文言虚实词;
2. 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3.归纳文中“乃”、“道”、“盖”、“文”、“然” “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