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到民间采风去

  • 格式:  PPT
  • 大小:  3.81M    96张
  • 时间:  2015-02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96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96页)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96页)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96页)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96页)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96页)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96页)
到民间采风去
到民间采风去
驻马店市驿城区
诸市二中 孙劲松
驻马店市概况
  驻马店市主要概况: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流域,这里在古时为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歇马驻店,故而得名。驻马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有上蔡县伏羲画卦亭、秦丞相李斯墓、孔子晒书台、西平县战国冶炼遗址、罗成墓,新蔡县孔子问津处,汝南县天中山、悟颖塔及确山北泉寺等名胜古迹,还有革命根据地竹沟,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故居和岈山、薄山水库、铜山、宿鸭湖等自然及人文景观。
驻马店市美丽富饶,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初步探明的矿产有30多种,其中化工灰岩、玻璃用砂、莹矿储量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第四位。驻马店伏牛山余脉蕴藏着世界级特大型金红石矿床,总储量在5000万吨以上。
  驻马店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汇过渡的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国家和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天下粮仓”和“芝麻王国”之称。年粮食总产居全省的1/10,芝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10,油料产量居河南省第一位,肉类、禽类总产量分居全省第二、第三位。
一、民间传说
(一)、盘古开天辟地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
盘古开天  

盘古开天是个民间流传极为广泛的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在一座山脚下有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叫盘古,他和妹妹一起,以打柴为生,过着俭朴的生活。盘古兄妹打柴时,经常路过一座寺院,寺院门前有一尊石狮子,高大雄伟,张着大嘴。
有一次兄妹二人正在石狮子跟前休息,从寺院内走出一位须发如银、衣服褴褛、手扶拐杖的老和尚。老和尚来到盘古兄妹面前恳求道:“我们寺院没有吃的了,年轻徒弟都走了,我年老体衰走不动,已经饿了整整十八天,求你们每天给我两个馒头吃。我要不在家,你们就把馒头放在石狮子嘴里,我自己去取,以免误了你们上山打柴。”兄妹二人看到老和尚面黄肌瘦的样子,便点头答应了。从此,兄妹二人采野果、挖野菜吃,把省下来的两个馒头按时放到石狮子嘴里。
有一天夜里,盘古兄妹二人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石狮子开口说话了:“我是玉皇大帝的坐骑玉麒麟,因喝醉了酒,误了玉帝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罚我到人间戴罪立功。非常感谢你们每天送给我两个馒头,使我偿到了人间美食的滋味。我告诉你们一个消息,不久就要天塌地陷,世间万物毁灭。前些日子你们见到的那个和尚是太白金星,他下凡查访,发现你们是善良人,回禀玉帝,决定天下只留你们兄妹二人传宗接代。从现在起你们每天都要注意我的眼睛,当发现我的眼睛红了的时候,就赶快钻到我的肚子里避难。千万要记牢,不可告诉任何人,否则我就永远难以回到天庭。”
盘古兄妹一觉醒来,都为同时做一个相同的梦感到惊奇。有一天,他们正在山下打柴,忽然天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乌云滚滚,令人胆颤心惊。兄妹二人急忙收拾柴担回家,路过石狮子跟前,发现石狮子眼睛通红,就急忙放下柴担,钻到石狮子的口中。他们从石狮牙缝向外观望,但见洪水滚滚,天地混沌,忽然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山崩地陷,天塌了,日月失去光明,整个自然界毁灭了。盘古兄妹二人吓得挤在一起,往石狮子肚里钻。当他们走到里面时,惊呆了,原来石狮肚里是一座院子,屋子里有两堆馒头,每堆都是九九八十一个。这时他俩明白了,老和尚是替他们保存了这些食物,让他们避过灾难。盘古兄妹在石狮肚里度过了八十一天,石狮子开口说话了:“现在灾难已经过去了,你们俩赶快出去,用自己的智慧再创造出新的天地,我要上天向玉帝请罪去了!”
盘古兄妹从石狮子嘴里爬出,望着空荡荡的世界,愁肠满怀,最后他们登上这座海拔495米的山顶,自搭草棚定居下来。从此,盘古兄妹二人身穿树叶宿草棚,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后来,人们管盘古兄妹定居的这座山叫“盘古山”。 盘古兄妹住在盘古山顶,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用甜水河的水浇地,在山下种了许多五谷杂粮,日子过得十分美满。后来,石狮再次传出玉帝圣旨,命他们兄妹二人滚磨成亲,繁衍后代,但伦理思想极为严重的盘古兄妹表面结为夫妻,实际上仍以兄妹相称,这种称谓一直沿袭至今。
由于盘古兄妹一直没有结为事实上的夫妻,因此,繁衍后代就成了难题。一天,雨过天睛,盘古到后山拾柴,一不小心滑倒在地,手上沾了很多泥巴,他把手上的黄泥巴刮下来摆着玩,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泥人,他顺手放在一块石头上,随即担着柴回草棚了。几天后,盘古上山采摘,发现泥人已干,因刮大风,泥人身上沾满了灰尘,他拿起来用嘴吹了一下,泥人就长得和盘古一样高,他又吹了口气,泥人会说话了,当他吹了三口气时,泥人伸伸胳膊伸伸腿,会走路了。盘古一看又惊又喜说:“黄泥巴捏成人会说话,繁衍后代有指望了!”
  从此,盘古兄妹用山下甜水河的水和着泥巴,开始做泥人,盘古力气大,捏的男泥人壮实,妹妹爱讲究,捏的女泥人秀气,皮肤细腻,有光泽。
他兄妹二人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忙碌着。很快盘古山顶摆满了男男女女的泥巴人。一日,天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盘古兄妹急急忙忙,把泥人往草棚里搬,突然狂风大作,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盘古急中生智,顺手砍倒一颗松树当扫帚就往棚里扫起来,等到把泥人扫完,他回到棚里一看,才知道慌忙中扫的泥人,有的缺胳膊、断腿,世界上从此有了残疾人,人身上的灰尘洗不净,因为人都是泥巴捏成的。
  盘古兄妹捏泥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听说盘古爷现在还在怨恨自己粗心呢!后来捏的泥人多了,盘古兄妹就把他们分到南蛮、北朝、东夷、西域去谋生,继而又发展到全世界。
梁祝介绍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 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二、革命纪念馆
(一)、竹沟烈士陵园
(二)、杨靖宇纪念馆
竹沟革命纪念馆
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26年党在这里就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
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形成,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共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我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此后,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多位将军,有200多位同志成长为地、市、师级以上领导干部。
  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56年,建立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馆名,馆内珍藏上千件文物、实物、文献和图片。1988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河南省首批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8年11月8日,确山县投资兴建的新展厅落成,河南省委、省政府在竹沟隆重召开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60周年暨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原省委书记马忠臣、省长李克强等省、市、县党政军领导、老区军民4万多人参加了纪念大会。1995年6月10日,朱镕基总理亲临该馆参观。新展厅对外开放以来,年均接待省内外参观游人5万多人次。
1958年,竹沟镇北1.5公里处建立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收集上千件文物、资料和图片,办起了2个陈列室。1987年,投资兴建的“竹沟革命纪念牌”落成,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碑名,碑名建立了革命烈士公墓和碑林。竹沟革命烈士陵园,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近旁有一个1995年复建而成的中型水库--竹沟湖,碧水青山,如诗如画,泛舟湖中可领略到“山如碧玉簪,水似绮罗带”的境界。山水尽头,有一个叫做凤凰棚的小山村,竹树环合,民风古朴,宛如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竹沟湖边还有驻马店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黄石头庄和颇具神秘色彩的黄狼沟神仙洞。游客们把来竹沟观光旅游概括为“体味红色之旅,感受自然风情”。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位于驻马店市南5公里,京广铁路东侧的驿城区古城乡的李湾村,始建于1966年秋,后在十年动乱中停工,1981年扩建后开放,建筑面积为4466平方米。
馆门朝北,砖石结构,建筑宏伟壮观,双檐斗拱,琉璃绿瓦面顶。门楣上书:“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背面有朱德委员长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十三个遒劲的大字。进门一条整洁的通道向南,路西是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住房。路东中间一角门,形似满月,古朴雅致。过了月门则是清洁宽敞的庭院,院中芳草盖地,奇花送香,紫竹亭亭,松柏相映。庭院中央,杨靖宇将军的丰身石雕像面南巍然而立。下有高2.00米,厚0.80米,宽1.20米的主大理石底座。上书“杨靖宇将军,1905——1940”字样,雕像刀法精湛,神润贯于匠心。南边是一排九间的展厅,陈列有照片、图表、油画等92件展品,较系统地介绍了杨靖宇将军的生平事迹。雕像北边是一座常见的农家小院。门楣上悬挂一块横匾,上书“杨靖宇将军故居”。院内有北屋四间(西三间一门,东一间另开门),两间又各有两间小房。东、西配房各三间,均为砖木结构,黄色小瓦面顶。院中西侧有一棵家槐,是杨靖宇将军幼年所栽。北屋为杨靖宇将军的诞生处和他青少年时代的住所。
屋内陈放有木床两张、睡柜一对,半截柜和大立柜各一个,方桌一张,抽斗桌一张以及茶壶、脸盆等用品。这些家具都是杨靖宇青、少年时代所用过的。北屋东头的一间,陈放着简陋的桌凳,这是杨靖宇将军青年时代领导豫南农民革命经常秘密集会的地方,一些重大的斗争方略就在这里产生。东西配房为展室,内陈照片、图表、文献、书籍等101件,着重介绍了杨靖宇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尤其是他领导豫南农民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保存较为完整,其中有豫南农民暴动时所用的旗帜、步枪、手枪、大刀、长矛等。还有在东北抗联任总指挥时用过的搪瓷碗、军用锅、切菜板、皮袄、皮褥等军用物品以及将军幼年学习用具30余件。这些珍贵文物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和将军光辉的一生。
三、景区
(一)、嵖岈山
(二)、薄山湖
(三)、南海禅寺
四、方言
1 北方方言(北方话)——北京话为标准语
2 吴方言(江浙话)——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
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3 闽方言(福建话)——厦门话为标准语
4 湘方言(湖南话)——长沙话为标准语
5 赣方言(江西话)——南昌话为标准语
6 客家方言(客家话)——梅县话为标准语
7 粤方言(广东话)——广州话为标准。
中国的七大方言:
吴方言——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太湖片即北吴语片,包括江苏吴语21个县市,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浙江旧杭州、嘉兴、湖州3府,以及浙东旧宁波、绍兴两府,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这一片分布面积最广,使用人口最多。温州话旧称瓯语,通行于温州市、瓯海、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以及洞头、苍南、青田的部分地区。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
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 和东部及港澳
地区。以广州话为代表。此外,东南亚、南
北美洲、欧洲 各国、澳洲、南非等国家的华
侨、华裔近90%的人都来自粤方言区, 所
以国外的唐人街里最流行的中国汉语,多为
粤方言。粤方言在国外不 但是一种最普遍和
流行的汉语外,在国内它又是一种强势的方言
五、节日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春节的起源: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舞狮子等。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月5日左右。
唐代诗人 杜牧
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风俗习惯:拜祭祖先
清明节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王侯家。

【理解】:春城长安处处都有柳絮扬花飞舞,寒食节里春风吹拂着宫苑的柳树。天黑时汉宫内传出朝廷赐的烛火,王侯家里弥漫着蜡烛燃烧的烟雾。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清明节的起源
端午节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民俗习惯: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挂香袋
吃粽子
插菖蒲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起源
七夕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又叫七仙女),她私自下凡,与父母早逝的牛郎成亲。在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后来,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急忙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牛郎与织女
七夕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一说: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 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理解】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蜡烛发出白色的冷光给画屏增添了几分凉意,一个孤单的宫女正拿着丝绸做的小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深人静寒气袭人,皇宫的石阶更是冷冰冰的,可是那个宫女依旧坐在皇宫的石阶上仰望着牛郎织女星沉思。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秋节
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
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
故称中秋节。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
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
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等。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起源: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待后羿率众人外出狩猎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传说:吴刚伐桂
重阳节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
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
“重阳”。

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
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
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娱演出等。
民俗习惯:

重阳节秋高气爽,风
清月洁,故有出游登高、
赏菊赋诗、插茱萸、饮菊
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望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农历九月初九。
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
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
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娱演出等。
重阳
民俗习惯:
重阳节有出游登高、
赏菊、插茱萸、放风筝、
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习俗。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访遍名山高川,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重阳节的由来
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李清照*醉花阴*重阳: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唐*李煜*谢新恩: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宋*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北宋*柳永*斗百花: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北宋*晏几道*阮郎归: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南宋*辛弃疾*踏莎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 小髻,称总角。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 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zān 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 簪起表 示已成年。 豆蔻kòu: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 发 戴冠,表示已成年。
语言与风俗
彝族风情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火把节的起源与 发展走向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火把节的起源
藏族节庆
观花节: 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藏族的礼仪
赠送哈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礼节,“哈达”之意是:“神的光辉、萦绕的祥云,神灵的化身,它表示与神同在,幸福无边,吉祥如意”。 向对方馈赠哈达时,必须由双手捧献,接方也必须用双手领受。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受礼。不论年龄与职位,一般是在较重要或特殊的交往中互赠哈达,常见是下辈敬献给师长,而师长不回赠;德高望重的活怫或师长,受礼后,又把哈达回赠给献者,这时上身要向前倾.能使回赠的哈达,用双手举过头挂在脖子上,以表示感谢。所领受的哈达,人们都要珍藏起来,或挂在屋内较高、洁静的地方。
热闹的泼水节
傣族风情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 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五、思考讨论
有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却到云南、西藏、贵州等边远地区去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试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