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到民间采风去

  • 格式:  PPT
  • 大小:  3.94M    37张
  • 时间:  2015-02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37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37页)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37页)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ppt课件(37页)
唯有此花开不败
一年常占四时春
专题:到民间采风去
1.了解家乡,关注家乡、欣赏家乡,热爱家乡。
2.通过活动,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3.培养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学习目的
一、家乡素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

你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向班上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吗
一代伟人孙中山

教育家钟荣光
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郑观应
上世纪20年代著名艺人阮玲玉
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容国团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是自南宋设立香山县860多年来历史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精神的结晶。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敢于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品格,对国家民族的真挚感情,以及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成为我们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资源,更是激励我们推进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
小榄菊花会 每年秋天菊花盛开时候 小榄菊花会是以菊花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艺术节。 小榄人种菊从南宋开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举行菊花会,起源于清代乾隆元年即丙辰年(公元1736年)。当时小榄乡举行菊试,以李姓和何姓祠堂前设立花场摆设盆菊园艺,由各姓氏中的文人雅士为... 沙溪浴佛节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沙溪人过浴佛节那天,家家户户吃栾茜饼,然后到街上观看万众参与的大型游街庆祝活动。 浴佛节巡游日,象角、圣狮、龙聚环三个村出动10条大小金龙、银龙和木龙,l只彩凤,20头醒狮、50个少女花篮担。还有仙女散花、彩旗、八音氏乐、锣鼓等... 慈善万人行 大年初七 从1988年开始,每年的春节后大年初七俗称人日这一天,是中山市定为全市性的慈善万人行的日子。这个活动是为发扬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造福社会而举行的,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如敬老助残、建设博爱医院、发展教育事业等。这一天...
家乡简介
家乡素描
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
家乡素描
一、生 产 习 俗   择日开工 新春佳节过后,各行各业都喜欢选择一个好兆头的日子
开工。当天在工作场所门前燃放爆竹志庆。山区农民则在开工之日在
田地插香烛奉神,用锄头在地里锄几锄以示正式开工,然后燃放爆竹,
取意开工吉利。   邻里帮工 沙田区农民每逢兴建房屋或者办理婚丧事宜,其亲戚邻里
一般都主动乐意帮忙,届时主人家供应饭食,无须计较酬劳。   干塘 蓄塘养鱼的人家当在鱼塘捉完大鱼,将塘水放干后,任何人都
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鱼虾,塘主全不介意。
(二)住宅形式   清末民初,石岐和民田区的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贫苦人家只有厅房各一,有钱人家则多有两条以上房屋(两幅山墙之间的房屋为一条),深度有两进以上,大的每条屋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少。少数仿照西式建筑,高两三层。大户多用青砖砌墙,大门外辟一空地为地坪(院子),大厅与二厅之间设“天井”。在石岐、小榄和沙溪等地,少数大家族的房屋仿照北方的四合院,正中为庭院,四周为房间,院子里南向为正房堂屋,称内堂;两侧为厢房,正房对面为厅堂,称为客厅。近代许多侨胞回乡建房,多采纳西式房屋的结构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既美观新颖又方便实用的楼房,旧式房屋已逐渐被取代。建国后,民田区和石岐多沿用此种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80年代起石岐则多建四层以上的住宅楼宇。
(三)饮食嗜好   饮茶 中山城乡居民一般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馆饮茶吃点心。城区和各墟镇都设有茶馆酒肆,有的每日开早午晚三市,顾客络绎不绝。   打边炉(吃火锅) 冬天里,许多人都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和海鲜等。沙田区居民还喜用狗肉和鲤鱼打边炉。   吃禾虫 禾虫是中山稻田里野生的软体小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民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鲜禾虫,或晒禾虫干,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   吃风鳝(鳗鱼) 风鳝肉丰骨少,肉质嫩滑,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堪称鳝鱼类中之珍品。民间多以蒜头焖焗,其味鲜美可口。   吃狗肉 中山城乡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调方法则各地不一,多数用绿豆先煲后焖。小榄人也喜用狗肉打边炉。   蛇餐 城乡居民中的有钱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   吃田鼠 中山部分农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虫,毛黄肉多,农人多在秋冬之间捕捉,腊制为田鼠干,其味鲜美;也有的以乌豆、老姜煲汤。   吃麻鸭 中山农村盛产家鸭和野水鸭,两者肉质俱佳。沙田地区居民用锅焖全鸭,俗称“燎鸭”,民田地区多用子姜焖鸭,酒馆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鸭”,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叶鸭汤。秋冬季节,人们喜腌制成肉质甘香可口的腊鸭。   吃蟛 蟛别称虾、坑蟛蜞,一年四季产于淡水草滩、池沼和稻田河沟里。民间喜用蒜蓉、椒丝、紫苏、鼓汁蒸熟,其味清香微咸,鲜甘可口,风味不亚于羔蟹,沙田地区居民历来嗜食。   吃田螺、石螺 中山水网地带盛产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用紫苏炒熟啜食,沙田区居民则喜在饭面清蒸。
(四)传统食品   杏仁饼 清末,石岐易味庐饼家始创一种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用无筋肥肉片作夹心馅料的中式饼食。因该饼经咀嚼有杏仁香味而称之为杏仁饼。杏仁饼经烘烤后,其色金黄带绿,饼味甘香、松化可口、冰肉爽而不腻,食后齿颊留香。居民喜以此饼馈赠亲友。   白莲蓉月饼 始创于1930年前后。此饼选用纯正脱衣白肉湘莲配制而成,品种有莲蓉素月、莲蓉蛋黄、双黄莲蓉等,饼色油润,馅白带黄,气味香郁,嫩滑可口,是“广式”月饼中之姣姣者。   濑粉 本地称之为“三乡濑粉”。此食品始创于清代,当时三乡白石村村民以山坑清水将精米粉和冷白饭搅拌,用手搓成坚韧爽滑的圆条状鲜粉。后来附近各村争相仿制,逐渐发展到用钵搓制,以后更改用机器制作。濑粉有干湿两种,是80年代广东五大名牌米粉之一。   荼薇酒 此酒是小榄特产,以当地盛产的荼薇花作原料,同粮食、酒曲一起精酿而成。荼微酒具有陈年米酒的香醇特性,又有荼薇花的特殊香味,酒色澄清而不沉淀,不失为色香味俱佳的好酒。   菊花肉 也是小榄的特产。此食品是用白糖精工制作的半透明无筋肥猪肉片,并在表面拌上一层半鲜半干的黄菊花花瓣制成。食用时花香扑鼻,其味清甜可口,爽而不腻,是一种精美的传统点心。   荼薇蛋卷 也是用荼薇花花瓣为主要原料,配以精面粉、鲜蛋、椰蓉、白砂糖等,经特定工艺精制而成。蛋卷甘香松脆,既有浓郁的椰子和鲜蛋的香味,又有醇和清新的天然花香,是家常食用的佳品。   石岐乳鸽 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本地优良鸽种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其中以红烧乳鸽闻名于省港澳各地。   三稔包 是中山民间喜吃的开胃消滞、提神醒脑的干果食品,制法是用鲜果三稔(酸杨桃)切片后夹以砂糖姜丝等,经腌制晒干而成。   龙头环豆豉 是沙溪龙头环村生产的精制豆豉,历史悠久,除在本地销售外还出口港澳和海外。其特点是豉粒完整饱满、色泽乌黑光润,味道鲜香,人们喜用作烹调食品的佐料。
(五)家宴菜谱   喜庆家宴 石岐和民田区居民的喜庆家宴一般为八菜一汤,俗称“九大簋”(粤音鬼)。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个字以上,忌用三个字。“九大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大体包括如下的九道菜:乳猪拼盘或金猪成盘(或红烧乳鸽);发菜扒鸭或发菜蚝豉(或发菜配猪腿猪舌,粤语称猪腿为猪手,猪舌为猪脷);豉汁蟠龙蟮(或蒜子焖大蟮);蜜饯(或白灼)大虾或白切鸡(或豉油鸡);酥炸或清蒸鲜蚝(或带子);香芋扣肉(或果仁鸡丁);清蒸海鲜鱼;时菜炒杂;瑶柱粟米羹。   春节家宴一般将九大簋中一菜更换为发菜蚝豉烩猪脷;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   沙田区居民家宴以大碗盛菜,每道菜盛两碗,共9碗至13碗不等,席间可添菜。每菜除主要肉类外,一般有蔬菜垫底;上菜时一般不上整个家禽。菜名字数多寡不忌。主要菜式有:燎鸭(或鹅);焖鸭(配马铃薯、葛、花生、藕等)或时菜炒瘦肉;发菜焖冬菇;时菜炒鸡;时菜炒尤鱼;炸鱼球。   小榄菊花宴 因小榄地区盛产菊花和塘鱼,故小榄居民擅长烹调此家宴。该菜谱以菊花为主,以塘鱼(鲮、鲩、鳙、鳊)为主要荤料。主要菜式有:菊花鱼球;菊花鱼丸;菊花羹;菊花鱼片;菊花虾球;油炸菊花;菊花牛肉;菊叶包。   丧事家宴 丧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烧猪肉,配菜多用豆芽、萝卜、芋头、荞头等,席间不设酒。其菜式有:金针、发菜、云耳、粉丝绘斋菜;荞头(或以瓜代)煮虾;白切鸡(忌用炸鸡);莲藕焖鸭肉(忌用全鸭);豆腐煮鱼(或煮鱼丸);萝卜煮猪肉;时菜炒鱿鱼。
四、节日探源
中国传统七大节日,你知道吗?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
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春节:
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蒸年糕等。饮食上更是丰富多彩。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过年好”“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尤其手机短信更成了互拜新年的重要形式。而初二更是被天津人称为“姑爷节”
节日探源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春节的起源:
节日探源
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花会、踩高跷,舞狮子等。
元宵节:
(农历 ) 正月十五
节日探源
元宵节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节日探源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   民间称此日为龙抬头,这一天龙要出来活动了。吃元宵(龙蛋)、剃头。这一天还忌做针线,恐伤龙目。
节日探源
四月5日左右。
清明节:
节日探源
风俗习惯:扫墓拜祭祖先
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清明节起源:
节日探源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民俗: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节日探源
挂香袋
吃粽子
插菖蒲
节日探源
端午节起源:
战国时期,
屈原为楚国忧愤跳江而亡,楚人为纪念屈原之死,把这一天作为节日。
节日探源
农历:七月初七

节日来源:
牛郎织女
鹊桥相会
节日探源
中秋节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吃月饼
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
节日探源
中 秋 节
吃月饼 、 赏月
节日探源
民俗习惯:
重阳节秋高气爽,风
清月洁,故有出游登高、
赏菊赋诗、插茱萸、饮菊
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
节日探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望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探源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恒景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有位仙长收留了恒景,除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
重阳节的由来
节日探源
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刺死瘟魔。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节日探源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   这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各种米豆、小料煮成的粥,在自己食用之外还要供奉于佛像前。有的人家还在这天把大蒜浸入醋里,称为“腊八醋”,春节吃饺子时食用。
节日探源
五、思考讨论
有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却到云南、西藏、贵州等边远地区去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
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试展开讨论。
天津,欢迎你
津夜嘉年华
海河夜景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