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

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七年级上册练习题(13年新教材)
第四单元
《紫藤萝瀑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①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②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③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④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⑤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⑥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节选文字的第二段对紫藤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怎样的特点?   3.第三段第①句写景好在什么地方?   4.第三段第⑥句去掉好吗?为什么?   5.点明全文主旨的是哪一句?   6.“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 7.写景状物,意在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从紫藤萝花瀑中感悟到了什么?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
 《紫藤萝瀑布》阅读题答案: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生机盎然以及争先恐后开放的喜悦和自豪,渲染了一种欢快
的气氛。 3.运用通感手法,使无形的香味化成了有形的颜色,具体地表现花香带给我的那种缥缈轻柔的感觉。 4.不好,此句为下文写花儿重新盛开这一出人意料、令人惊奇的变化作铺垫,形成情节上的逆转,从而收到
更好的表达效果。 5.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6.受紫藤萝花顽强生命力的感染,陡增信心,大增力量。 7.作者从紫藤萝花瀑中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和美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旺盛的生命力,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二、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本题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答好这些题目不很容易,应该让学生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例如,句1写藤萝花之盛,要想像瀑布的形象,想想它的气势和光彩,体会这样写景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三、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与同学交流一下。
1.莲花——象征洁身自好的君子(品德高尚的人)。2.松柏——象征坚贞。
3.桃李——代表门生。 4.桑梓——代表故乡。 5.牡丹——象征富贵。 6.竹——象征气节。
《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题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文中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2.文中写“我”下石架的动词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3.找出“我”下石架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4.“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句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5.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6.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7.文中“我”的脱险经历使你得到什么启示?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至少写出两点来。
8.对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你赞同吗?你是如何看的?
参考答案:
1.景物描写。描写了夜色已近,阴森恐怖的景色,衬托出人物的恐惧心理。
2.移、踏、伸、探、踩、爬;表现我下石架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内心的恐惧。
3.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4.不能。“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向前迈步,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原意,表达效果也不好。
5.先“啜泣了一会儿”是写“我”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动。
6.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1)、无论怎样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小步一小步地解决,天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2)、路要自己走,但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8.略
《虽有佳肴》
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
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1.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2. jiā yáo qiǎng yuè  xiào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虽有嘉肴 (2)弗食 (3)不知其旨也
(4)不知其善也 (5)然后能自强也 (6)虽有至道
(7)教学相长 (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9)教然后知困
(10)然后能自反也 (11)然后能自强 (12)学学半
(13)其此之谓乎
4.(1) 即使 (2)不 (3) 甘美 (4)好,妙 (5) 自我勉励 (6) 达到极点 (7)增长 (8) 因此(9)不通,理解不了 (10) 反省自己 (11) 勉励 (12)教 (13) 大概
5.掌握下列词的古今异义;
(1)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
(3)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5. (1)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
(3) 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4)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1)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2)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3)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7.简要回答:
(1)该文中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2)《虽有嘉肴》一文集中论述了 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
(3)你同意上述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这一观点的?(论证思路)
(4)开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一句有什么作用?
(5)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 教学相长
(2)教与学 教学相长
(3)同意。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5)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6)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第五单元
一、字词
(1)默写下面的字词
骸骨 潜行 档案 葱茏 卓越 鱼鳞 峰峦 点缀 绫纱 海枯石烂 丝丝缕缕
朦胧 圆弧 谚语 喑哑 静谧 螽斯 莴苣 颚 嗉囊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鸟喙 吮吸 狩猎 篝火 喧嚣 窸窣 篡夺 劫掠 逃窜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贪婪 撇开 和睦 妒忌 健步 椭圆 铁锹 溅落 畅谈 昂首挺立 遥遥在望
棹船 铁钯 湮没 溯流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档案( )点缀( ) 圆弧( ) 喑哑( ) 螽斯 ( ) 吮吸( ) 狩猎( )窸窣( ) 棹船( ) 铁钯( ) 溯流 ( ) 丝丝缕缕( )
dàng zhuì hú yīn zhōng shǔn shòu xī sū zhào pá sù lǚ

看云识天气
(一)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11——12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
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晕与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光环的大小、云彩颜色的排列以及出现的位置上。
B.根据虹、霞来推测天气变化,主要是看它们出现的时间。
C.文中引用的谚语揭示了 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D.文中用“推测”而不用“判断”,用“常常”“大多”而不用“全部”,这些词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性与准确性的特点。
3.根据文中划线的句子给晕下个定义。
4.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5.根据选段中加点的词语,举例说明该段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选两处即可)
6.结合文中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日晕或月晕就意味着有风雨?
参考答案:
1.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天上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2.B(虹是通过方位来推测天气变化的。)
3. 晕是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的一种里层红色外层紫色的美丽的七彩光圈。
4.引用谚语准确、生动、简洁地说明了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且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便于记忆。
5.“有时”是说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候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而并非什么时候都出现;“可能”一词是说华环由大变小,天气转为阴雨只能是一种推测,因为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没有它就显得太绝对了,因此,加点的词语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性与准确性的特点。
6.因为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而卷层云向前推移就容易形成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因此这些晕往往会带来风雨天气。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一寺临河干 (2) 山门圮于河 (3)二石兽并沉焉
(4)竟不可得 (5)是非木杮 (6)棹数小舟,曳铁钯,
(7)阅十余岁 (8)但知其一 (9)湮于沙上
(10)以为顺流下矣 (11)不亦颠乎 (12)如是再啮
(1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可据理臆断欤?
(15)固颠 (16)然则天下之事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 今义:( )
(4)但知其一 古义:( ) 今义:( )
(5)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 ) 今义:( )
(6)阅十余岁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6.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7.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靠近 (2)倒塌 (3)一起 于彼 在那里 (4)终于,到底 (5)这 削下的木片(6)划船 拖 (7)经过,过了 (8)只 (9)埋没 (10)认为 (11)同“癫”,疯狂 (12)像这样 侵蚀、冲刷 (13)形成 (14)吗 句末语气助词 (15)本来 (16)既然这样,那么
2.(1)这样 判断动词“是”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 一起 并列 (4)只 但是,却
(5)本来 坚固 (6)经过,过了 3.D 4.(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6.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7.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第六单元
一、应掌握字词:
擎起 撺出 掣棒 淬入 猢狲 鹭鸶 花鸨 木木樗樗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引弦而战
踵 蓼汀 青鹞 寂寞 澄澈 泥潭 愕然 随声附和 莽莽榛榛 炫耀勋章 眉开眼笑
揉团 绵延 滑稽 御聘 嬉戏 蔷薇 霹雳 庇护 喇叭 跛腿 何遽 踉踉跄跄
拽 幌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擎( )起 撺( )出 淬( )入 花鸨( ) 引弦( )而战 踵( )蓼( )汀 澄( )澈 跛( )腿 庇( )护 随声附和( )
阅读下列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观 沧 海(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2.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沧海》以 字统领全篇的景物描写。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有人说这首诗在写景方面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 C (那是乐曲的终了,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
2.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 观 描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4.写景的前六句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惊人的力量;后四句虚写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暗含要像大海容纳百川万物一样统一天下的胸襟,虚实相间,表现了诗人乐观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
(二)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断肠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B.曲中作者形容乌鸦昏昏沉沉地归巢,以此来含蓄地表达断肠人的内心。
C.“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
D.曲中前二句营造出了一种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更增添了萧瑟感。
3《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该曲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