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诵读词作与欣赏手迹并举,初步感受豪情壮志与豪迈风格。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品味意蕴,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意蕴,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诵读
    1.目标
    读准音,读准节拍,读出韵味。
    2.策略
    预习查字典,读准音,反复读熟。
    学课指导节拍停顿,读出韵味。
    3.步骤
    (1)学生诵读(自荐与指定相结合)互评,找差补差。
    (2)教师评点,针对指导备要。
    节拍:是由义脉联系决定的。
    ①四字句,二二式。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但“橘子洲头”,则需三一式,即橘子洲/头
    ②五字句,一四式。如:恰/同学少年(不可读成:恰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
    ③七字句,二五式。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是“以……为粪土”,前后关系不可破坏)
    ④七字句,四三式。如:万类霜天/竞自由
    ⑤八字句,三二三式。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重音:
    ①领起性重读:看、怅、问、恰。
    ②强调性重读:红、尽、碧、争、击、翔、竞、主、峥嵘、挥斥、激扬、粪土、击、遏。
    呼应:
    上片“看”字领起的七句,下片“恰”字引发的七句,一气相应,渐快渐高,“竞自由”、“万户侯”须收缩有力。
    (3)教师范读。有能力的配上背景音乐,或是选放相应的MTV画面,或是自己电脑设计,音像的配合会大大提高范读效果。
    (面对面的范读,不仅仅是读的引路,更重要的是心与心的共振,情与情的感染,还有教师能力与综合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的多重影响。语文教师必须有范读能力,即使比录音读的水准差点,效果也远比只会放录音而不敢张口的效果要好多了。)
    (4)学生仿读、熟读。
    二、品味
    1.目标
    (1)景(物象)与情(意志)的交融。
    (2)内容(豪情)与风格(豪放)的统一。
    2.策略
    (1)运用古诗词形象思维的特点,建立景情的联系。
    (2)抓住关键词语,切入品味的义脉。
    3.步骤
    (1)诗歌的基本特点回忆(启发学生从初中古诗鉴赏的经历中回忆提取)。
    备考:诗歌是形象思维的结晶。形象思维,即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深刻的思想感情。诗歌中形象,或人物形象(故事中的人物,抒情诗中的主人公自身),或客观物象。形象(境)与情志(意)的融合即意境。诗人创造意境,即所谓景语皆情语,先是缘意(情志所需)择境(物象),然后以境(物象)显意(情志)两步走,读者把握意境,当即境(物象)悟意(情志),通俗说即景悟情。
    (2)策略:发动学生识景语悟情志。可以三步走,即先自识圈点,再同桌交流,后班级争鸣。
    备考:上片侧重写景,即景抒情。
(景语)                (情语)
    借世界勃发之景,抒胸怀博大之情。“境”之大与“意”之远相谐相融。景是情(怀)之托,情(怀)由景所出。
    下片侧重抒情,情中含景。
(情语)                (景语)
    融英勇豪壮之志于劈波斩浪之景。情(志)是景之魂,景为情(志)作答。
    (3)重点品味
    策略:发动学生抓关键词,理思路,作品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思路梳理备要:
    ①六个动词贯穿全词为线索:立——看——怅——问——忆——记
    ②立——看——怅——问四字结成上片内容的三个板块:“立”引三句,点明时、地、境;“看”领七句,状写一幅秋景图,“怅”、“问”三句,引发博大胸怀。
    ③忆——恰——记三字结成下片内容的三个板块:“忆”引二句开回忆,“恰”领七句展豪迈,“记”领三句巧作答。
    意蕴品味备要:
    “万”显山之多,“遍”明红之广,“层”现境之深,“漫”状水之满,“透”显水之清,“争”写场面之热烈,“击”形鹰飞之矫健,“翔”明鱼游之轻快,“竞”括万物之生机。远近相辅,动静相衬,分总互补,尽显雄奇全景,尽抒博大胸怀。
    (4)熟读成诵
    以关键词为线索,随着内容理解的深入,边理解边记诵,学完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