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 祝福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 2 祝福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也说祥林嫂之死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也说祥林嫂之死

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    叶建华   邮编323700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之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在诸多的分析文章中,较典型的说法一般有这么三种:①祥林嫂之死是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劣根性”所致;②祥林嫂之死是封建礼教的毒害造成;③祥林嫂之死是由于封建的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联合绞杀。
    上述的三种说法,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我们再细加品评,总觉得流于泛化而未中肯綮。第一说法虽采用了鲁迅先生早期对国民精神“劣根性”的说法,但这种“劣根性”在小说《祝福》中又应作何具体解释?第二种说法最为普遍,因为人教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上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但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封建礼教的实质性内容又应该是指什么?第三种说法最具权威性,因为它援引于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可我们仍会产生这样的疑窦: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这四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处于同一平面层次的并列关系,还是渐进层递的从属关系?
    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既要从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诸方面作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又要从作者的人生观和文艺观等方面作宏观的把握。上述的关于祥林嫂之死的说法之所以空泛,就在于未能准确地着眼于鲁迅先生“五四”时期强烈的反封建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生观和文艺观。通观鲁迅先生的《呐喊》、《傍徨》及早期杂文《我之节烈观》和《灯下漫笔》等诸多篇章,我们就可以明晰地看出,祥林嫂之死的社会原因,就是万恶的封建节烈观!
    从《祝福》的情节发展来看,祥林嫂是旧中国一个被践踏被侮辱的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没有姓名,比丈夫大十岁。她第一次到鲁镇做女佣是从家里偷跑出来的,这是因为她抗拒婆母和本家堂伯的逼嫁。小丈夫的夭折,揭开她悲惨人生的帷幕。她的出逃,并非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是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而是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节烈观主宰下作出的一种迫不得已的举措。在祥林嫂看来,年轻守寡并非她的不幸之甚;而不幸之中最不幸者,乃是寡妇失节!
    祥林嫂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得”,残酷的现实又一次打碎了她的美梦,她被强行改嫁到贺家坳。当她被人五花大绑强按着与贺老六拜堂时成亲,矢志“一女不事二夫”的祥林嫂,为了守住这节烈的最后一道堤防,毅然决然地一头撞在香案上,意欲一死以尽“烈女之节”!求死不能的祥林嫂在洞房花烛之夜终于被一身力气的壮汉贺老六强行同房,这就彻底地击垮了祥林嫂划地为牢的节烈防线。如同她额角上永不磨灭的疮疤一样,再嫁的祥林嫂已带着终身耻辱的烙印,只能永远无尽地遭受着人们的“烦厌和唾弃”,成为世人所不齿的“渣滓”!
    在山高皇帝远的贺家坳,祥林嫂暂时的过上了“平稳”的“奴隶”生活,然而这勉强能使祥林嫂苟延残喘的情景,亦如一现的昙花,转瞬即逝了。年纪轻轻的贺老六竟死于伤寒病。本来,凭着祥林嫂的勤劳,也还可以支撑残局,然而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阿毛竟然不幸被狼给吃掉了。夫亡子殇,这对祥林嫂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更为悲惨的是,她彻底地失去了她在夫家的财产继承权,走投无路的祥林嫂终于被贺家大伯收回房子而赶出了家门!导致祥林嫂被逐的直接原因是贺氏家族浓厚的封建节烈观念,因为祥林嫂嫁过而又死过两个丈夫,已经被人视为尤物祸水。儿子阿毛,作为封建家族传宗接代的工具,作为“夫权”的体现者,一旦消失,那么祥林嫂所依附的仅有的一线经济支柱,亦就彻底地崩溃了。
迫于生计,万般无奈的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佣人。巨大的精神打击,再加上世人的歧视冷眼,尤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节烈观的吞噬,,使得祥林嫂和第一次来鲁镇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嫁的祥林嫂已逐渐为人们所唾弃不齿了!鲁四老爷嫌弃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年关祝福不让她煮福礼摆香案。闲极无聊的祥林嫂更显得无所适从了。在“善女人”柳妈的“善意”劝导下,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期作为千人踏万人跨的替身,赎了这一身的罪名。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徒劳的,因为一生嫁过两个丈夫又死了两个丈夫的祥林嫂,永远也摆脱不了这封建节烈观的桎梏!四婶的“放着吧,祥林嫂”一声断喝,使她的精神防线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地摧毁了!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这样,百无聊赖的祥林嫂,在被逐出鲁四老爷家后,在沦为乞丐以后,在大年三十的风雪之夜,怀着对死的恐惧(因为她怕在阴曹地府被两个死鬼男人锯成两半),背负着极为沉重的精神十字架,“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而彻底地毁灭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子,然而其身上有着一个致命的“国民精神劣根性”,这就是摧残人性的万恶的封建节烈观!祥林嫂的悲剧意义就在于鲁迅先生通过她揭示了社会的疾痼,并籍以唤醒这不幸的“沉睡的国民”,催人留心,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从鲁迅先生的人生观和文艺观来看,鲁迅先生认为:文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要用文艺改变这愚弱国民的精神;要用文艺暴露这社会的病根,以唤醒这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做稳了奴隶”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在这不幸的芸芸众生中,物质生活的贫困固然可悯,而这愚昧麻木的国民精神则更为可悲。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文艺观:“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就具体而鲜明地体现出暴露社会病根,唤醒沉睡国民,毁坏闷人的铁屋,掀翻吃人筵席的文艺思想。
    对此,我们还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早期杂文看出先生对封建礼教思想的强烈抨击。《我之节烈观》一文就集中而鲜明地抨击了这一摧残人性的封建节烈观的残忍和虚伪,“要断言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又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但它“还有哀悼的价值”。这“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节烈观,就是封建礼教思想对中国妇女的集中体现,它禁锢了中国妇女几千年,不知扼杀了多少生命。因此,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一文的最后说道:“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已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祥林嫂之死的具体社会原因就是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祥林嫂自身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节烈观!在《祝福》这篇小说中,封建礼教的思想核心就是节烈观。如果说是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四大绳索的绞杀而置祥林嫂于死地的话,那么,还必须指出这么两点:①封建节烈观集中地体现了夫权的思想意识;②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这四个概念应是外延渐窄而内涵渐深的递增的从属关系概念。鲁迅先生在《祝福》对封建节烈观的激烈抨击,就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而言,就涵盖了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极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具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