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高二上期中考试

庐江乐桥中学2011年秋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人教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庐江乐桥中学2011年秋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不必过分担心微博“口水化”
喻国明
只要有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大规则约束,微博就会是一个有利于社会舆论建设的平台和工具。
当“你‘织围脖’了吗?”成为人们的问候语时,你就不难发现微博正以迅猛的势头,颠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然而,微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争议,比如有人称缺乏意义的无用信息和情绪发泄在微博上时有出现,于是人们有了微博正在被“口水化”、变成“泄愤地”的担忧。那么,微博会不会被“口水淹没”呢?
其实,正如人具有多面性一样,微博也是同样的道理,它的特性是复杂而多面的,而“口水化”只是一个比较随意的说法,并未揭示微博特质的全部,更不是微博这种新兴媒体的本质。大家可能看到一些社会名人借微博论战,其中有激烈的言论。但这不是微博的本质所必然导致的。同其他许多网络媒体一样,微博也是网络人格化的一种表现,其表现出来的状态,更多是由使用的人的性格所决定的。
但是,微博的这些特性,不仅不会阻碍和扭曲人们的交流,反而会起到正面的推动效果。首先,它的传播是即时便捷的。其次,它对字数的限制,使得人们的网络表达必须简洁,在有限的篇幅里言之有物。能不能在140个字里把话说清楚,这对人们的表达习惯提出了新要求。字数的限制并不会导致“言难尽意”,因为微博沟通是即时互动的,一条微博表达不清楚,可以多发几条来表达。
相比其他的网络工具和传统媒体,微博具有自己的独特气质。比如说QQ等社交网络以“人际关系”为重点,多数是用于熟人之间的沟通;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则以“内容”为重点,最注重“说什么”。而目前中国的微博则是既以“内容”为中心,同时也辅之以“关系”为架构。在微博上,我们既可以和朋友交流沟通,还可以靠有趣的话题来吸引大量的陌生“粉丝”。只要话题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普通网友也会拥有众多“粉丝”,反之,名人微博的话题如果毫无新意,也会遭遇门庭冷落。
因此,说微博仅仅是“名人堂”或者“口水化”都不是很恰当的。我们对微博的发展趋势,要有包容平和的态度。在微博这个新兴的舆论平台上,只要有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大规则约束,它就会是一个有利于社会舆论建设的平台和工具。其实,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无论是互联网上的所谓虚拟空间,还是现实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大规则都是不能违背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5月27日)
1.下列各项,不属于“不必过分担心微博‘口水化’”依据的一项是( )
A.微博中的激烈言论是由使用人的性格决定的,而非这种媒体本身。 
B.微博的特性促进了即时互动的沟通,对人们的交流起到正面作用。 
C.任何媒体都不可能毫无约束,更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大规则。 
D.可以用多条微博表达观点,所以字数限制不会导致“言难尽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正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B.微博的字数限制会让使用者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话说清楚,言之有物。
C.微博的复杂而多面,恰恰是微博使用者多面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D.由于微博中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的信息和过激言论,其发展受到争议。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微博会以其传播即时便捷的优势推动人们的交流。
B.社交网络重“人际关系”,传统媒体重“内容”,而目前中国微博则在重内容的前提下兼有两种特点。
C.我们要以包容平和的态度对待微博的发展,微博不是名人堂,也不可能被“口水化”。
D.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网友,在微博上要吸引众多的“粉丝”,发起的话题都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复 庵 记
顾炎武
旧①中涓②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旧:原指明朝。②中涓:内侍太监。③黄冠:道士。与下文中“方士”同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  游:交往
B、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流:之辈
C、为东宫伴读   东宫:指太子
D、不隶于宫观之籍  隶:指仆人
5. 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以崇祯十七年夏。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 B、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C、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 D、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3分)
(2)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3分)
(3)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8. 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 ,川泽纡其骇瞩。(王勃《滕王阁序》)
(5)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戴 车 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生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1.小说写的是戴家车匠店,却在开头与结尾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1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6分)
13.小说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14.(1)小说开头写“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尾又写道“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请结合现实,加以想象,探究应该如何看待戴家车匠店的消失。(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辐射 逍遥 趋之若骛 钟鸣鼎食 皇天厚土
B. 遨翔 陨落 披星戴月 东榆已逝 舸舰弥津
C.坐落 嘉宾 食不果腹 结草衔环 倚马可待
D. 祚薄 希冀 良晨美景 盛筵难在 唉声叹气
16.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宝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巴掌拍不响,董事长李一奎和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共商计策,共谋发展,创建掌控生物技术大格局。
B.面对那些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政府绝不能虚与委蛇,做表面文章,而应真诚地拿出解决方案。
C.5.7级地震给江西瑞昌、九江带来了巨大损失。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惊叫声、呼救声,房塌楼倒的轰鸣声,声声振聋发聩。
D.小明的父母都下岗了,家里十分困难。我们几个好朋友便鼎力相助,帮他凑了新学期的学费,渡过了难关。
1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⑥④③②①⑤
C. ⑤⑥①④③② D. ⑥②③①④⑤
18.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谅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19.下面文字中画线处都有语病,请加以修改。(5分)
①安徽省艺术节是我省规模最高、规格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三年一届,今年是第九届。②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是多年来马鞍山市精心打造的文化名片,已成为展示马鞍山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今年,③联合举办的双节成为安徽省艺术节办节方式上的一次新尝试。④艺术节本着艺术性与群众性相统一为原则,前后历时一个半月,⑤共举办了多项文化活动和各类演出,真正办成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序号
修 改

1


2


3


4


5



2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四项,写出具体所指。(4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童年时在家的窗前遥望远方,读书时在老师的指引下遥望远方……冬去春来,当你迈开青春的脚步,远方就更有梦幻色彩、更有神奇的魅力了。
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有远方,在心灵的世界里有远方,在追求的跋涉中有远方,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上,更有洒满阳光也呼啸风雨的远方……。
请以“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 考 答 案:
一、(9分)
1. D ( 与微博“口水化”无关。 )
2. B (原文说“对人们的表达习惯提出了新要求”。)
3. C (原文说“说微博仅仅是“名人堂”或者“口水化”都不是很恰当的“。
二、(32分)
4.D.(隶:隶属,归谁管辖)
5.A.
6.C(出没:文中之义为“若隐若现”,今义为出现或隐藏)
7. ①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
②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
③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山峦)好像拱手站在群峰之间。
8.(4分)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凄凉之感。(重点放到对“孤雁”、“寒日”、“暮天”三个意象的分析上。)
9(4分)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2分)
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2分)
10. (1)臣生当陨首 (2)以手抚膺坐长叹
(3)风急天高猿啸哀 (4)山原旷其盈视 (5)俯察品类之盛
三、(25分)
11.(5分)①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家车匠店的位置,写出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②与结尾呼应,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匠店。
12.(6分)①具有清雅的生活;②具有创新精神;③具有高超的车床技艺;④诚实、勤奋;⑤疼爱孩子;⑥对社会的变化有一定的担忧(对这种工艺的失去的担忧)。
13.(6分)①运用鲜活的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②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③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似的”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
14.(8分) (1)①“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技艺高超的赞美之情,引起了作者的回忆。②“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消失的惋惜之情。
(2)示例:①戴车匠等的手工艺的消失是一种必然。小说结尾写戴车匠眯着眼睛看儿子在门槛上吃螺蛳,思考儿子将来做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这种矛盾以及社会的变化,正预示着车匠手艺的消失。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艺,使古老的工艺走向没落,以至于消失。
②应该保护好像戴车匠所继承的这样的手工艺民间手艺。作者在结尾写到时隔四十年,他回到故乡看到了戴车匠的消失,并发出“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的感慨,流露出作者对手工艺技术消失的忧虑,阐述了保护手工艺技艺代表着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应该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使之在新的时代的生活中得以延伸。(可以选取任何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四、(24分)
15. C(骛-鹜 厚-后 遨-翱 榆-隅 晨-辰 在-再)
16、 B (A、“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引起冲突的双方都有责任  B待人处事没有真心诚意;只在表面敷衍应酬.虚:表面的;委蛇:随便应顺;敷衍C、“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D、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多用于感谢别人。)
17. B
18.(6分)参考答案
爱心是一眼甘甜的泉水,能滋润盘踞在少年心头的荒漠。
爱心是一盏温和的明灯,能照亮隐藏在少年心中的暗区。
爱心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开启潜伏在少年心里的智慧。
解析:一要选取合适的话题,可以是动词性话题,如“宽容”“谦让”“奋斗”等;也可以是名词性话题,如“青春”“生命”“笑容”等,形容词性的也未为不可;二要找到形象的喻体,并且要揭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三要,注意句式“……是……,能+动词+宾语(动词+介宾短语+名词)”
19. (5分)①改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②“多年来”调至“马鞍山市”后;③“联合举办的双节”改为“双节的联合举办”;④“本着……为原则”改为“本着……的原则”;⑤删除“和各类演出”。
20.(4分)参考答案: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东和:东和孙吴 北拒:北拒曹魏 收二川: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任意答出其中四个,意思对即可)
五、(60分)
21.略
参考译文:
【译文】旧时的太监范养民,在明朝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步行到华山做道士。过了几年,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贤士春夫,大多和他的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挟持东宫二太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必定将要向西逃,于是舍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将在那里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宫观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无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上山隐现在云烟的上面,好像看得到。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拥有而不得实现的心愿。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
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