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 怀念母亲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 6 怀念母亲

  • 格式:  DOC
  • 大小:  175K    9张
  • 时间:  2015-02

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案人教新课标1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2单元 6 怀念母亲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学习应是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跃动、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而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本课教学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丰富学生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同时,通过有效课外信息整合,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季羡林,走进他心灵纯美的世界,感悟他对亲生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与怀念。在拓展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更深的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等词语。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以及季羡林文章名段或他的特殊经历等相关信息,体会季羡林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难点:借助资料,了解季羡林这深深怀念背后的经历和情怀。
课前准备
1.搜集季羡林文章的重要语段以及他留学的相关资料。
2.教学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深情入文
1.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师板书:季羡林),谁了解他?你们读过他写的文章吗?(生根据课前的搜集,自主汇报。)
2.下面让我们先来欣赏季羡林爷爷作品中的片断。(师深情地朗读。)
“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1)读一读,说说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过渡:在作者的许多文章中都提到了“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怀念母亲》。(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让学生走近季羡林,走进他的人生,走进他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季羡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选段,感受他的失母之痛、失母之悔,为下文更好地感受“抱终天之恨”埋下了伏笔。
二、通读全篇,质疑问难
1.自主读文,出示阅读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工具书自主学习。
(2)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个母亲——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怀有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材料,做到了首尾呼应。)
2.检查自学情况。
(1)组内合作交流学习情况。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巡视。
(2)各组汇报初读收获。
(3)对疑难点提出质疑,共同交流解决。
预设1:什么是“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预设2:“怅望灰天”是什么意思?(惆怅地望着暗淡的天空。)
预设3:“薄暗”是什么意思?(昏暗的意思。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预设4: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预设5:为什么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思念中,总伴着对祖国母亲的思念?
……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式的学习,特别是“读中生疑”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全篇,感受课文内容,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读书,感知主题
1.带着疑难问题通读全篇,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同桌互读。
2.指名朗读、轮读课文。
3.初步交流对以上疑难问题的理解。
4.再读课文,集体交流:从读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
设计意图:读是感受语言文字、感受课文意境的最好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知课文,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并形成独特的个性体验。
四、回顾全篇,悬念作结
结束语:同学们,在季羡林爷爷的作品中还有这样的描述: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当时的季羡林爷爷在哪里?为什么要离开母亲?为什么他对母亲的死怀着终生的悔?让我们在下节课中继续交流。
五、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季羡林的《永久的悔》《重返哥廷根》等作品,读一读,从这些作品中你都了解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深情地朗读(配乐《懂你》):“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这是季羡林在母亲去世后写下的一段话,请大家深情地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生自由表达。)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以情激情,伴着一首感人肺腑的《懂你》,深情地读起季老这段深刻的人生感悟,师生的心灵被一种情牵引着、感动着,心潮涤荡,带着这样的感动引导学生开始文本的学习,为学生带来一个好的开始。
二、研读感悟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这样的感受?
2.生汇报后出示字幕:“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什么是“终天之恨”?从哪里读出了母亲的去世,让作者非常非常的“痛”、非常非常的“悔”?
(2)作者说“我的愿望没能实现”,结合上下文和课前搜集的资料想一想“我”的什么愿望为什么没有实现?
(3)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设计意图:再一次读起这段话时,学生的心已深深埋在文本的情绪中,真情被深深地感染,“一波三咏”怦然心动,与作者同品思母之痛,心灵被深深震撼!
3.导言:因为母亲的过早病逝,让作者尽孝的愿望落空,以至心存自责,愧疚难当;因为沉痛的怀念母亲,以至寝食难安,数十年如一日。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生汇报出示: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①什么是“频来入梦”?为什么母亲会“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指经常到梦中来。作者旅居在外,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②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材料交流学习感悟。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和作者的亲生母亲“频来入梦”的还有谁?(祖国母亲。)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
①出示句子,指名朗读: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②交流:作者说“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真的不知道吗?
(3)你还从哪里读到了母亲“频来入梦”?
①出示《寻梦》的开头和结尾。(指名读。)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②结合上面的两段文字,展开讨论:这里的“母亲”指谁?“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为什么?(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4)你还从哪里读到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小组合作研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学生自主汇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质疑:读了这一段,你认为季老感到凄凉的原因是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
②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季老远离家乡的日子,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不觉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作者对故乡对祖国深深地思念之情读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读出来。
三、收束全篇,学习写法
1.议一议:“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怅望灰天、泪流不止?“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思潮起伏、心潮腾涌?
2.出示: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指名读。)注意两个“同样”。
(1)什么叫“真挚”?(真诚恳切。)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四、拓展升华,再悟主题
赏读季老的其他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1.描写亲生母亲的:“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2.描写祖国母亲的: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六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十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3.自主表达:从季羡林的情感世界里,从他对两位母亲崇高的敬意、伟大的爱里,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把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拓展到课外,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延伸到作者的生活背景中,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更好地了解文本背后作者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使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更深的思考,使个性化阅读体验更加实际。
五、布置作业
母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的流淌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伴着我们每个人幸福的成长。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每一处镜头,用你的文字书写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