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历史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免费下载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标要求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978-2017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1、背景:两个凡是
思想路线
经济路线
政治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二)主要决策
抛弃“左”倾错误方针
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以
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工作重心的转移
形成新的领导集体
3、意义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
(一)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P57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现实原因
(二)内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
1、原因
现实原因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历史原因
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
请思考
1978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农田龟裂,人畜缺水。为了抗旱救灾,安徽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1979年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经营一年后,粮食不仅没有减产,反而获得空前大丰收。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1970年产量的总和。油料产量超过合作化以来二十多年的总和。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教材P55“学思之窗”)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直接原因: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凤阳花鼓(汉族)流传于安徽的一种民间歌舞曲。旧社会里,淮河流域的人民在封建阶级的压迫和连年的水患下,迫于生活,向外逃荒,有的沿街卖唱。《凤阳花鼓》就是当时卖唱的舞歌。表演时手拿花鼓小锣,配以简单的动作,边唱边舞。曲调有抒情叙事性,歌和舞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明朝)
(30年前)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大包干”给这小小的村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实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目前,年均家庭收入在2500元以上,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试行
推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
经营方式的改变
2、内容
行政机构的改变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管理体制的变化(流通体制)
产业结构的改变
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3、意义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城市改革。
生产力
劳动者积极性
生产关系
推动
调动
适应
1、原因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二)内容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中心环节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整阶段
第二阶段
制度创新阶段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产权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3、内容
国有制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4、意义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国民经济
国际地位
生活水平
经济改革小结
一个问题
二个方面
三个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城市
农村、城市、经济
经 济 改 革
社 会 发 展
促进
(1)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
必要性:
(1)单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不足
可能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斗争
(2)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2、建立过程
1992年
1993年
1997年

21世纪初
3、建立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家庭或社会带来了哪些
影响?
不同时期人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追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向往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20世纪7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三件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20世纪90年代,人们追求的“三件宝”:楼房、汽车、电脑;
不同时期人们对富裕程度的不同说法:
20世纪80年代人们渴望成为“万元户”;21世纪人们的说法是“十万元是个贫困户,百万元才刚起步,千万元是马马虎虎。”
一、概念
二、过程
理论上 作出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行动上 实行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三、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小结: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结束了“左”倾错误
C、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3、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
C
D
C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引起了全国上下普遍不满的是( )
A、“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没有得到平反
B、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C、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两个反革命集团没有被粉碎
5、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 )
A、遵义会议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共产党“八大”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B
B
D
C
巩固练习
7.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 )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8.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9.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A
B
A
10.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帐还旧帐账账不清,吃一万买一万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死帐”被清算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11.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实行不结盟政策
材料一:“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骨牌效应:有十多款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手息息相关。
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十元,很多企业因而破产,然而打火机质量却直线上升。
思考: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这只手通过哪些影响社会生产?
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