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必修2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高中必修2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必修2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必修2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免费下载
股票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②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
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
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
状态, 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③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指导思想。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经济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实施改革开放。
(4)组织路线: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
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
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现实原因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
(1)、原因
直接原因: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
分 配:过于平均
历史原因:
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
(2)、措施
1978年,先是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初步实行
普遍实行
机构改革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即内容)
1、经营管理:
2、分配方式:
3、基层组织:
4、流通体制:
5、产业结构:
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由单一型到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改革。
生产力
劳动者积极性
生产关系
推动
调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意义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3)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5、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1)原因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内容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多种分配方式
产权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制
(2)内容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斗争
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框架确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进一步完善: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
2、建立过程
①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世界
经济增长最快国家
②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向
全面小康社会
③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4、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3、特点
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化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三次变动
一、概念
二、过程
理论上 作出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行动上 实行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三、结果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小结:(板书设计)
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家庭或社会带来了哪些
影响?
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结束了“左”倾错误
C、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
巩固练习
3.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4.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5.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10.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材料一:“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骨牌效应:有十多款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手息息相关。
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十元,很多企业因而破产,然而打火机质量却直线上升。
思考: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这只手通过哪些影响社会生产?
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
课堂延伸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