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免费下载《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免费下载《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免费下载《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1964年10月1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讨论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对赫采取了特殊的保安措施,从最初的预备会议开始起,到14日最後决议通过为止,对赫鲁晓夫进行了隔离。当时,赫鲁晓夫正在南方黑海边皮聪大的中央别墅中度假,这也是他度过自己政治生涯的最后几天。
赫鲁晓夫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
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
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
了20%。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
一位乡村教师1956年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大会结束时,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由此造成的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苏公“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有助于摆脱教条僵化思想的束缚和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人的原因,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引起了思想的混乱。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阅读教材p98大字第一段,回答: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斯大林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苏联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最主要弊端是什么?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赫鲁晓夫上台,地位的巩固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3、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A、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
国营农场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农业上:
工业上:
A、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权利下放到加 盟共和国,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
B、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4、根据材料,思考: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5、赫鲁晓夫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结果怎样?
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以失败告终
材料 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6、结合材料及p99大字第二段,总结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
7、赫鲁晓夫改革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赫鲁晓夫墓碑
二、勃列日列夫改革
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
二、勃列日列夫改革
1、阅读p99本目内容,总结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B、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 业自主权;
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
为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
3、结合p99课文下方表格,总结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哪些成效?结果如何?
二、勃列日列夫改革
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
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
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
产量增长迅速。1961—1965年间,谷
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
930万吨。1971—1975的年平均产
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
吨。
材料二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
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
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
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
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
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
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3、结合p99课文下方表格,总结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哪些成效?结果如何?
二、勃列日列夫改革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提示:比较点: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目的:
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
除斯大林模式。
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
失败的主要原因:
异:
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结合p100本目内容及下列四则材料,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一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材料二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三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
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
材料四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涉及哪些领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3、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这一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具体内容有哪些?结果如何?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
5、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
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艰巨的复杂的曲折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问: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
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
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
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
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
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
自由化界限。
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
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
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
点成果也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