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七单元  第21课
答案2:(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
积极性,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复习提问:1、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有哪些?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1:单一公有制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七单元  第21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自学指导一:3分钟,不看书回答
阅读教材98页第一段和这则材料回答: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
材料: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 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这在客观上利于破除对斯大林迷信,有利于冲破教条主义束缚,为赫鲁晓夫改革,解放了思想。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经济的发展
表现: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没有积极性,产量下降,粮食
短缺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轻,不利于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在巩固领导地
位后,开始调整政策。
(3)苏共“二十大” ,为赫鲁晓夫的改革解放了思想。
主要
原因
自学指导二:4分钟

阅读教材第一目2-4段(98页-99页)思考:
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重点?结果?
2、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3、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重点)
材料一: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4000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但60年代初,由于耕作粗放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不得从外国进口,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区寸草不生。
材料二:1958~1964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工人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一斤面粉46卢布)。
材料三: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赫鲁晓夫结果如何?
结果:①短期有效,代价巨大
②收效甚微,最终失败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改革的内容和下面的一段话,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
1、“实行收购制”
生产的目的仍然是供国家收购
仍然忽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注重行政命令的作用
2、“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农业仍然是农业集体化
3、“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仍旧没有突破权利的高度集中
4、垦荒和种植玉米
生态破坏,粮食减产,仍缺乏科学的思想作指导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
小组讨论
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价
积极:
(1)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小修
小补、收效甚微,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垦荒和种植玉米: 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4000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但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赫鲁晓夫的改革为何失败了?
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
提高粮食产量,
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违背自然规律
据材料一回答:垦荒和种植玉米有哪些积极作用
和消极作用?忽视了什么?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
⑵,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根本原因)
材料二:苏共二十大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口号和目标,实践证明是不切实际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
1.内容(背诵回答)
(1)企业管理方面:
(2)工业方面: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重点
自学指导三:
阅读教材99页“勃列日涅夫改革”一目,回答: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重点?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6.4 4.2 3.3
5.7 3.8 3.2
7.4 4.4 3.7
2.5 1.7 1.1
4.5 3.3 3.1
5.7 3.7 3.2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自学指导四:根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
结果,分析失败的原因?
1.内容
(1)企业管理方面:
(2)工业方面: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3、失败的原因:
①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不能根除体制的弊病(根本原因)
②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与美国军备竞赛,经济负担加重
没有突破
目的:
提示:目的、重点、结果、失败的根本原因。
异: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
失败的
根本原因:
【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异同?
改革的重点
本课小结
苏联的两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两次改革
比较
背景
内容
结果

内容
异(侧重点)
结果
评价
失败的原因
失败的原因
目的
结果
失败的根本原因
1.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是
因为( )

A.苏联的农业经济基础雄厚
B.苏联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困难
C.苏联工业持续高速发展,没有问题
D.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B
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
B.缺乏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暴露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进行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B
4、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其主要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C
4.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来说,1975年是个转折性年代,表现为( )

A.黯然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B.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C.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
D.由经济改革转变为政治改革
B
5、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
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C、重点放在重工业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最高领导人。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在俄罗斯他很不受欢迎,因为许多人认为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自学指导一:
阅读教材100页结合下列的材料,思考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80年代中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和矛盾日益严重
80年代中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和矛盾日益严重
材料三: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经济增长下降
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社会动荡
材料四: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材料5: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3)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1)80年代中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和矛盾日益严重
1、背景: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100页思考
改革的内容?重点?实质?出现的问题?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
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
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重点
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内容:
3、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苏联传统的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结果:
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转向政治领域
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失败的原因
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注意:
1.苏联解体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⑵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等。
2.苏联的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探究讨论: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改革根本不同是什么?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没有根本突破
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调整,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一改
没有突破
再改
还是没有突破
三改
似乎是“突破”了,但把苏联也“突”得“破”掉了
2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
4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十月革命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列宁、斯大林等人作出过什么探索?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
1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本课线索: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背景
原因
结果
苏联解体
启示教训
当堂训练
1、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A
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B
3、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决定
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
C.军事领域 D.思想文化领域

4、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②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难性和曲折性
④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