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公开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公开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开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开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开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免费下载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七单元  第21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逝世后,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最终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何改革如此艰难? 我们中国的改革从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4)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
(3)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1913—1955年俄国和苏联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甲类)和消费资料(乙类)所占比例:
——《苏联国民经济》第52页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
2.内容:
农业
工业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背景: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2.内容:
农业
工业
1.背景: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3.结果
及原因
原因:
结果:
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
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1.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2.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
3.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4.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通过以上的学习,讨论赫鲁晓夫改革为什
么会失败?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4、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其积极作用在于: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改革前期:
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
军备上赶上美国
常规武装力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
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6.4 4.2 3.3
5.7 3.8 3.2
7.4 4.4 3.7
2.5 1.7 1.1
4.5 3.3 3.1
5.7 3.7 3.2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结果: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原因:
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材料: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
八·一九事件
1991年月12月25日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 有得到纠正
2、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3、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冒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
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十月革命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列宁、斯大林等人作出过什么探索?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启示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
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
折的过程。
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3、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请回答: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l)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
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1.内容
3.成效与问题:
取得一些成果。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2.重点: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二)、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原因三:
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2)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世界现代史》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经济方面,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
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
民族关系方面: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
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
材料三: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材料四: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 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4、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但是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背景:
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2.内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4、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5、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经济改革的背景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思考?
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
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背景:
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    ”改革。
勃列日涅夫
 (1906年-1982年,曾任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本课线索: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内容
结果及原因
内容
内容
背景
结果及原因
结果及原因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接见永载史册的"征服宇宙空间英雄"尤里.加加林
赫’生平最“得意”之作:
在联合国大会演讲席上,当着全世界代表脱下大皮鞋,用手一边大力敲打演讲台,一边大吐“口水”(口沫横飞)——十张纸巾都不够!!!
前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
加加林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
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⑴片面发展重工业;
⑵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⑶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复习: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问题探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