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导入新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953
1964
1982
1991
1958年度人物 赫鲁晓夫
1973年度人物 勃列日涅夫
1988年度人物 戈尔巴乔夫
认识他们吗?
美国《时代》杂志中的苏联领导人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压抑地方_______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积极性
积极性
高度集中
计划
重工业
公有
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
积极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阅读课文,了解: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有哪些?
2、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最终结果是什么?
4、原因有哪些?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原苏联领导人。1953—1964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
1956年苏共二十大,在讲话中,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他谴责了斯大林依靠酷刑迫使清白无辜的人民招供,并将他们大量地处死;谴责了斯大林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策略;谴责了1948年斯大林对破坏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所负有的责任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苏共二十大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反响。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1930-1931年粮食不足问题已经显现出来,1932年秋,
苏联国内广大地区普遍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在乌克兰南部、伏尔加河中游等地区饥荒最严重。苏联官方对国内和国际社会掩盖真相,致使饥民得不到任何国际救援,而且饥荒期间苏联仍坚持向国外出口粮食。—直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前,苏联的报刊都严禁谈论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当时极左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导致乌克兰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而在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出现的干旱,进一步加重了饥荒的程度。与此同时,当时政府禁止灾民向外流动,乌克兰以及顿河流域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断,任何未经许可便试图离开乌克兰的饥民都作为“阶级敌人”被逮捕。据保守估计,1932年到1933年,有220万乌克兰民众被饿死。
乌克兰大饥荒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A、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C、斯大林的逝世
农业:
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2. 改革的主要措施
(2)工业改革。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
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某些部门的工人每天工作时间改为7小时,井下、地下施工工人及从事某些特别危险的工作的工人改为每天6个小时;提高工资,全国产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由1953年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1958年苏联国民经济》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的修改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压抑地方_______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积极性
积极性
高度集中
计划
重工业
公有
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
积极性
给企业部分权力
给地方部分管理权
物质利益原则;农民拥有一定数量自留地和牲畜
侧重改革农业、发展农业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第一个征服太空的人
国民收入下降情况
【合作探究】1: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何局限性?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违背自然规律;严重脱离实际,缺乏事实求是精神。
前苏联公民 加加林
1961年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
大规模种植玉米现象
合作探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对比分析两幅图片背后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盲目
急于求成
梦想与现实
重 工 业
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2)“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你对此怎样理解?
掘墓(作用):
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向斯大林模式提出挑战的苏联领导人,为了解决农业问题,他亲自狠抓农业,改变了旧体制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为苏联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守墓(局限):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从整体上来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明显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了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
思维延伸:有人认为赫鲁晓夫是斯大林体制的“掘墓人”,有人认为是“守墓人”,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梦想与现实
掘墓: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3. 影响
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会议上,赫鲁晓夫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
1964-1982年执政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1)在企业管理方面:
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价值规律。
(2)在工业方面: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的修改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压抑地方_______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积极性
积极性
高度集中
计划
重工业
公有
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
积极性
扩大企业自主权
提高农产品价格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
运用价值规律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
1966年
1975年
1966年
1975年
工业总产值:亿卢布
农业总产值:亿卢布
2294
5112
883
1128
探究:以上材料和图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2、改革的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1) 以上材料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发展军事工业,生活必需品缺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
【合作探究】2: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材料一:1971年后不允许提“改革”两个字,整个社会形成了保持稳定、安于现状的“勃列日涅夫风气”。
保 守
材料二: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
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世界现代史》
军备竞赛
思维碰撞: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你如何理解?
梦想与现实
材料三:改革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观念,把市场调节当作“市场社会主义”加以否定。 ——《俄罗斯史》
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
勃列日涅夫的工业梦想在囧途
梦想与现实
残 了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是什么?
不同点:前者重点在农业、后者重点在工业;
相同点: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终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时,一个年轻的面孔浮出水面。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
2、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市场调节)
A、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B、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C、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D、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1985),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被打破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压抑地方_______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积极性
积极性
高度集中
计划
重工业
公有
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
积极性
企业自治
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公有制
加速发展重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苏联解体——高涨的独立呼声把戈尔巴乔夫的帝国带向四分五裂
1991年一个没有国家的领袖
4、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但是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经济体制改革却仍然遭到了失败?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5、失败原因: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你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各抒己见
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不同: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经济体制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反思:
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
提示:可从政治稳定跟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的速度、理论指导、改革方向、配套措施及政策、改革遇到的阻力和矛盾等方面考虑。
●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方向;
●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借鉴:
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确立 阶段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1.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
A.取得一定成效
B.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
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
2.二战后,首先冲破传统观念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A
D
B
C
C
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得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B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
B.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
C.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
5.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苏联工业增长,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C
6.下列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B.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C.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D.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A
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致   
B.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所致 C.新经济体制改革所致            
D.苏联历史上积累的弊端和矛盾
A
8.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正确的认识:
① 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没有规律可寻。③改革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④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A. ① ③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② 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