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南京夫子庙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
他是唯一有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法]伏尔泰
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日本]井上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
不同时代人们心中的孔子:
丧家犬(孔子自嘲)—— 圣人(历代封建帝王的封赐)—— 中国式的耶稣(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 妖人(洪秀全)——变法先驱(康有为)——民族罪人(陈独秀等)——阶级敌人(四人帮)—— 精神导师(西方启蒙思想家)——乐天派(于丹)——传统文化的代表者
真实的孔子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知识分子中不同派别的涌现及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墨、道、法四大家。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2、百家争鸣的背景
⑴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⑵经济:井田制崩溃
⑶阶级关系:“士”的活跃
⑷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幼年求学
从政治鲁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二、孔子及其思想
1、追求礼乐的一生
实践
礼乐
宣传礼乐
教授礼乐
学习礼乐
礼乐的含义:周公制作礼乐治理天下,礼是人伦和道德规范,而乐从属于礼,是表现礼的艺术手段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礼崩乐坏”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恢复礼制
维护道义

2、主要思想:
礼、仁、中庸思想
二、孔子及其思想
“礼”的思想
(1)含义:
“周礼”—西周宗法等级制度
(3)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正名
(2)地位:
“不知礼,无以立也”
立国立身的基础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4)意义: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什么是“仁”?
“仁”的思想
(1)含义:
人—人
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3)“仁”的实践方法:
(2)地位:
“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
孔子思想的核心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维护奴隶社会等级制度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违背历史潮流,思想具有保守性
积极意义: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
问题探究
思考:仁与礼的实质是什么?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一个人丧失了仁爱之心,那么礼制又怎么能起到规范他的作用呢?)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思考仁和礼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范
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
礼:宗法等级规范
仁: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礼 √ 仁 Χ ——激化社会矛盾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2、达到中庸的做法: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1、含义:“恰到好处”
“和而不同”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问题探究:
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讲原则吗,是墙头草两边倒吗?
“中庸”的含义:强调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方法上,都不偏不倚,调和不同的倾向,“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最适中合宜的地方不一定是两极的中点。
所以中庸思想不能等同于折中主义。
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
——毛泽东
“中庸之道”的应用
政治:为政宽缓,纠之以猛。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
人性:性相近,习相远也。
义利:见利思义。
审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的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孔子思想体系:
目标,立国立身的基础

核心、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中庸

协调礼、仁关系的方法
儒家学说核心内容
政治范畴
伦理范畴
哲学范畴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互为补充的。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范。但是,从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在政治思想方面放大的是“礼”。“三纲五常”是传统政治思想遵守的主线,倡导的主流意识。
说说我们身边的“仁”
1.教育对象:
2.教育目的:
3.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5.教育成就:
六经
3、教育思想及成就
有教无类
“成人”、成“君子”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教育成就:
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教育思想比较进步,有教无类
整理“六经”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有朋自远方来,
君子坦荡荡,
己所不欲,
三人行,
三军可夺帅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不亦乐乎。
小人常戚戚。
勿施于人。
必有我师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说孔子的名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的一生坎坷,其生“不知其父”,其“少也贱”,其壮年为鲁司寇而被黜,其周游列国曾畏于匡,厄于宋,绝粮于陈蔡,被隐者讥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硁硁鄙人”,惶惶如“丧家之犬”,以至晚年无可奈何,“欲乘桴浮于海”,逃避当时那个无道之世。
孔子之所以不为世所用,是因为他信古,好
古,他穷其一生也未能飞黄腾达,但是他的
道德价值取向和伟大人格却得到广泛的认
同,他的学生赞颂他是圣人,但孔子自己却
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诚然,孔子是人,但他好学敏求、不耻下
问,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教导学生对道德
理想的追求,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他
所创立的儒学包含着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
这就是一个平凡的孔子真正伟大之处。
不同时代人们心中的孔子:
丧家犬(孔子自嘲)——
圣人(历代封建帝王的封赐)——
中国式的耶稣(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
妖人(洪秀全)——
变法先驱(康有为)——
民族罪人(陈独秀等)——
阶级敌人(四人帮)——
精神导师(西方启蒙思想家)——
乐天派(于丹)——传统文化的代表者
由此你得出哪些认识?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
认识:
1、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以及阶级属性不同,人们对孔子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2、虽然孔子活着的时候是属于“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但不管后人对他是褒是贬,孔子的理想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3、把孔子置于公正、客观的天平上,我们发现他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成功的教育家、执着的大学者。
一生经历——苦乐交错人生路
儒家思想——承礼启仁道中庸
教育活动——万世师表为楷模
巨大影响——恩泽后世千古传
我心目中的孔子:文雅君子、民族之魂
一个试图以仁、礼与中庸,恢复礼乐,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的圣人;
一个怀抱着救世之梦,明知不可为而终身为之的君子。
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1、孟子的思想
孟子——“亚圣”
2、荀子的思想
荀子——“儒家中的另类”
三、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孟子的思想主张: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⑴孟子的主要观点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
系统的“仁政”思想;
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
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上》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荀子的思想:
特点: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荀子的主要观点
①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王制》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
——《荀子·大略》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儒家的形成
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过程
1、孔子创立
儒学
政治思想:“仁”、“礼”、 “为政以德”
(民本)、“性相近”(道德观、伦理观)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整理古籍:六经
2、孟子、荀子总结改造
“仁政”
“民贵君轻”(民本)
“性本善”(伦理)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民本)
“性恶论”(伦理)
主要内容:
“仁”;
孟子
荀子
民本思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庄子
①世界本原是“道”
③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②无为而治
哲学
政治
政治
④朴素辩证法思想
哲学
相对主义
哲学
四、道家和法家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韩非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
变法革新(改革观)
以法治国(法治观)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集权观)
主张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
意义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仁礼
民本
清静无为
法治
兼爱非攻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采用哪家的思想?为什么?
儒家:

法家:
道家: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习说话的现象?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
当今世界各地的孔子热和国内的读经热
[诸子百家在现代中国]
讨论思考: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等
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D
4、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其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
5、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C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B
6、辨别各派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2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
(1)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民本思想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性。
“民贵君轻”的观点。(1分)“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2分)唐太宗时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