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历史必修3原创《"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必修3原创《"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原创《"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免费下载
“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教育上: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

1、儒家
孔子像
代表人物:
春秋 孔子 创立儒学
二、百家争鸣
战国 孟子、荀子 发展儒学
核心:仁
“仁”的含义: 即“爱人”,“仁者爱人”
实现仁的方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人)
“克己复礼” (对自己)
(1)孔子的 政治思想
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以德感化 反对苛政 )
“礼”“正名”(希望回复奴隶社会秩序)
(2)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孟子的思想
“仁政”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的思想
仁义与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性恶论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
孟子、荀子对儒学的改造使儒学体系更为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调和阶级矛盾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民本思想
(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C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2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
(1)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民本思想。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性。
“民贵君轻”的观点。(1分)“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唐太宗时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3、道家
代表人物:
庄子(战国)
老 庄
老子(春秋)
2、思想主张:
老子:
世界的本原是“道” 顺应自然
政治上: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哲学:运动观点;对立观点
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C
4、法家
韩非子
代表人物:
政治主张:
韩非子
主张改革变法
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建立君主专制集权
“法”、“术”、“势”结合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D
5、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主要思想:
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代表中下层平民、手工业者利益)
(08滨州高中二年级学业水平检测)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B
辨别各派思想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008潍坊期末)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春秋
儒学发展演变线索
战国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练习
D
2、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
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
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C
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体现的是一种:
A. 忠君思想 B.王道思想
C.民本思想 D.阶级调和思想
C
4.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
C
(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